浅谈日本文学史

2023-01-03 19:34: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日本文学史》,欢迎阅读!
日本,文学史
日本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口头文学的原初阶段,已形成三个系列:一是咒语、祝词系列,二是神话、传说系列,三是原初歌谣系列。这些口头文学是以不自觉的生活意识为中心,与劳动、信仰和性欲的意识结合得非常紧密。从本质上说,它们只不过是当时实际生活的自然胚胎。口头文学是口诵传承,并无文字记载,只能依靠考古学家的发现、民俗学的考察和后世记录下来的文献,来窥视上代口头文学的状况。



最早的文字文学出现在奈良(710-794。日本于285年从我国最初传入汉字和典籍,经过长期的吸纳和应用,首创了用变体汉文或纯体汉文来书写的文字文学——历史文学《古事记》《日本书纪》(两书简称·《记·纪》)它们经过朴素的、一定程度的文学润色,记录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原初歌谣等口头文学,并具有一定的叙事性格。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它们仍属于史书类。日本第一部汉诗文集《怀风藻》、和歌总集《万叶集》的问世,展现了日本奈良时代的抒情文学的世界。



平安时代(794-1192)贵族社会形成,男性贵族更多使用汉文创作汉诗文,认为是一种高尚的、有常识教养的表现。所以平安时代初期出现了《凌云集》《文华秀丽集》等一大批汉诗文集,汉诗文一度占据了日本古代文学的主流地位,曾出现过“汉风化”的风潮。但是,日本最早的小说模式——物语文学的诞生,改变了迄今以汉文书写的习惯,改用新创造的和文(假名文字来书写。语文学最初分虚构物语(如《竹取物语》和歌物语(如《伊势物语》两大类。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源氏物语》是集这两类之大成,它不仅成为世界第一部长篇小说,大大地推动了日本古代散文文学的发展。

散文文学,除了物语文学这一形态之外,还出了与《源氏物语》成为古代日本文学双壁的,同样是女性的清少纳言创作的随笔文学《枕草子》还有王朝女性日记文学《蜉蝣日记》《和泉式部日记》《紫式部日记》等,作者都是后宫的女官,她们为日本古代文学增添了异彩。而且同时期,还诞生了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从此,私撰和歌集、敕撰和歌集也流行起来,逐渐反拨以汉诗为主体的风格,形成“和汉并存”的局面,迎来了和歌中兴的时期。



因此可以说,11世纪初期,平安王朝女性和文文学的流行,以及和歌的中兴,进一步推动了日本文学的“和风化”,加速了取代“汉风化”的进程。到12世纪,在日本汉文学的交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日本文学拥有自己的独特形式、自己的规模,并确立了日本民族的独特审美体系,从而由“汉风时代”转向“和风时代”从对汉文学的表面模仿,到深层次的消化,迎来了古代日本民族文学的辉煌时期。这成为日本文学史的一个独特的现象,在世界文学上是不多见的。



平安时代末期,武士势力兴起。日本建立了以封建体制为基础的武士政权后,进入史称镰仓时代(1192-1333,此时日本文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一方面新撰了具有贵族和歌性质的敕撰集,反映了对古代和歌的眷恋;另一方面,又努力开拓多种的表现形式,兴起自撰私家集,十之八九属新古今的歌风,贵族歌坛渐趋瓦解。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武士阶层的爱好,于室町时代(1392-1573,以和歌为母胎诞生了独特的新艺术体裁——连歌,在戏剧方面新出台的“能乐”和“狂言”,开始在武士阶层和民间同时流行起来,意味着民间艺术的兴起。

就整个日本文学发展史而言,这一时期是王朝贵族文学与武士文学两种异质文学的对立和并存的过渡时期,两者的消长是渐进的,不是后者迅速取代前者,而且是逐渐使前者变容变质,


不断消除旧的因素,增大新的因素,是在不变中的变。物语文学到了镰仓时代,无论在内容上或形式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宫廷外的职业艺人创作的战记物语,主要描写战乱时代的武士的英雄事绩,迎来了英雄的叙事诗时代。《平家物语》是战记物语中的最高杰作。

历史进程中,江户时代(1603-1868)随着町人(工商业者)阶层的社会地位提高,经济力的增强,庶民教育普及,识字率提高,以庶民为对象,描写庶民自身的生活和理想的作品日渐增多,文学技巧也日渐成熟,出现了松尾芭蕉的俳句、松永贞德的狂歌、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上田秋成和曲亭马琴的读本、式亭三马和十返舍一九的滑稽本、山东京传的黄表纸·落本、为永春水的人情本、近松门左卫门的净琉璃·歌舞伎剧本、鹤屋南北和河竹默阿弥的歌舞伎剧本等,创造了多彩文学模式。作者大部分是武士、僧侣、町人、艺能人出身,他们都以描写大众生活为已任。

日本文学从古代向近代过渡的过程中,首先是引进西方人文主义,提倡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革新文学观念,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学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比如,上述的浮世草子、洒落本、人情本、滑稽本、读本,乃至一直主张“劝惩文学论”的曲亭马琴晚年也提倡“尽人情”虽然发展阶段不同、文学形式不同,但都在不同层面上真正了解人情,发现人性的真实,表现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而且在近古向近代以人为本的文学过渡期,也都对提升人文精神、变革文学观念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可以说,西方文化人文主义精神,成为日本文学理念向近代化的创造性要素,为近古日本文学向近代过渡,创造了必要历史条件。

其次,江户时代各种类型通俗文学的勃兴,作为转型时代的文学模式,提供了产生近代初期文学的重要契机。虽然有些作品尚未超脱近古小说的传奇怪异性,还带有古旧的风格,但也有不少作品具备了许多近代小说的元素。比如,有不少通俗文学作品,脱尽古旧的传奇式模式,而客观写实地描写町人社会的男女日常生活,赤裸裸地描写下层庶民的人情,包括性与爱的情景,尽情挥洒浮世的人心诸相。虽然有追随于当时的风气之嫌,写得十分放荡,十分逼真,但内容与虚构结合,是接近近代式的。在描写方法上,对于市井人情和庶民心理的描写虽不多,但已开始摆脱纯平面式的描写,在行文措辞中活泼可见,显扬了人物的个性,而且小说的文本结构、叙说方法、情意表达,以及纤细的美意识,都是最接近近代意义的小说的。在语言文体上,多采用接近口语的和汉折衷体。在叙事文表现手法上,增加了近古初期通俗文学,比如洒落本的汉文体,与大众语言更贴近。

江户时代的通俗小说之流布延伸至近代,是因为近古后期通俗小说写实的表现方法、人情风俗的描写、人物心理细微的挖掘、纤细美意识的潜流、通俗语言文体的使用等,这些无疑都是近代文学形成的源泉。它们对于近古文学向近代文学转型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其历史意义是重大的。可以说,近古各类型的通俗小说,孕育了近代小说的故事结构、叙事视角、角色模式和语言文体。



日本文学向近代转型,接受西方文学是始于18世纪中后期,明治维新近十年后,日本近代文坛,文学启蒙为目的,掀起了一股介绍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热”至明治二十年达到了全盛期。西周、中江兆民和菊池大麓在翻译介绍西方美学方面做了出色的启蒙工作。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的问世,标志着写实主义文学的诞生,其写实主义启蒙文学理论,与二叶亭四迷的文学实践一起,承担了变革一切旧文学的任务。同时,森鸥外的译作《于母影》,也促进了近代诗和浪漫主义的诞生。但是,文学改良运动,是在明治维新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1d63c126c175f0e7cd1375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