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政治论文》,欢迎阅读!
共同富裕目标与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及其所提出的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大政策”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引导中国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另一方面,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拉大,居民收入贫富分化,也已成为突出的问题。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
1.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
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实现的目标、途径和方式等,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内容主要有: 第一,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多次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是要使人民共同富裕。他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邓小平看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及其他剥削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我们都必须坚持这一原则。这里,实际上全面地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首先,肯定了社会主义既要讲效率,又要讲公平。“解放主产力,发展生产力”,是说要通过改革的方式加快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解决效率问题:“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说的主要是公平问题。其次,强调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因为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而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个长期的过程,要在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才可能“逐步实现”、“最终达到”。 第二,提出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是先富带后富而不是同时同步平均富裕。邓小平提出了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帮助落后地区发展这一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途径和方式。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里,邓小平不仅明确提出了一部分先富的主体是部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指明了其致富方式应当是勤劳致富、合法致富,而且深刻分析了部分先富带动实现共同富裕所起的作用。邓小平还将先发展后发展的问题概括为“两个大局”:“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这里,实际上就解答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正确处理先富与后富、先发展与后发展的关系问题。只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发展和先富裕起来,先发展、先富带动后发展与后富,才能逐步从而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平均发展、平均致富是没有出路的。 第三,指明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条件—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政治优势,当然可以转化成经济优势。针对先富后富出现的贫富差距和可能产生的两极分化及有人担心导致资本主义的问题,邓小平指出:有人担心我们的改革会导致资本主义,这是肯定不会的,只要我们坚持两条,就可以保证不会导致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倒退,一是要始终坚持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占绝对主导地位;二是每走一步都注意不使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也就是要走全国各地区、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制度就应当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综上所述,邓小平所说的共同富裕实际上有三层含义:一是使国家尽快富强起来,这是全民致富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处理好先富和后富的关系,使富人越来越多,穷人越来越少;
三是使人民普遍地、共同地富裕起来,贫富差距不大。在邓小平这里,共同富裕是一个与两极分化相对立的长远、最终目标,是一个不断实践从而逐步实现的过程。
如上所言,改革开放以来,共同富裕在中国的实践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现实生活的另一面。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贫富逐渐分化。冷静、全面、正确认识这种贫富差距,对于我们坚定不移地继续贯彻部分先富从而求达共同富裕的“大政策”,调节这种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是至为重要的。
1.我国居民贫富差距的现状
从国际社会通行的衡量一国居民收入分配是否合理的指标—基尼系数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研究,199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386,1999年为0.397,接近0.4的国际警戒线(即收入差距偏大。国际上一般认为,基尼系数0.2以下为绝对平均,0.2~0.3为收入差距偏小,0.3~0.4为收入分配合理,0.4~0.5为收入差距偏大,存在较严重的不公平,0.6以上为极度不公平),超过高收入国家90年代0.338的平均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相近(人均GDP1000美元左右)的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也明显偏高,如果考虑到有些高收入户未能如实统计进来,则我国的基尼系数可能已经超过0.4的水平。另据世界银行测算,197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33,到1995年上升到0.445,1998年进一步攀至0.456。从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家庭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看,1999年我国最贫困的20%的家庭收入所占比重为4.72%,最富有的20%家庭占50.24%,而美国1990年的这一比重分别为4.6%和44.3%,说明当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比美国还要大些,这就是说,即使是用公开的资料计算,中国近些年的收人差距整体上也已偏大,若把各种隐性收入以及非法收入计算在内,差距肯定会更大。这种收入差距不仅呈现明显的扩大趋势,而且已使贫富严重分化。这种状况表现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城市之间及农村之间的差距持续扩大等各个层面。
我国的居民收入分配已更多地受市场调节,资本、技术、信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拉大了居民收入差距,其中难免会产生分配不公之现象。而制度因素和政策因素对我国当前贫富分化现象的出现起了重要作用。制度上的缺陷和不公导致生产经营资源配置不公,从而出现初次分配差别悬殊,宏观政策资源配置效率低(调节不力)则造成再次分配结果不公,这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另一方面,现实中权力参与资源配置,掌权者更容易利用社会转轨时期的制度及政策漏洞去敛聚、瓜分社会财富而形成暴富,而普遍存在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及设租寻租行为将部分社会福利转化成个人收入,更表明权力直接参与了收入分配,使收入分配更显不公。如果说前者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的话,那么后二者则恶性地拉大了居民收入差距,严重破坏了收入分配秩序。这就需要健全、完善我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及收入分配机制,使之在合理调控收入分配差距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抑制贫富分化趋势,另一方面,要采取坚决措施打击非法收入。
2.如何看待现阶段的贫富差距
我国贫富差距扩大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分歧主要集中在是否出现了两极分化。有的认为已经出现两极分化,有的则否认两极分化的存在。因此,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贫富差距,首先必须弄清两极分化与贫富差距的基本内涵。
最早使用两极分化这一概念的是马克思。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使人们向两极发展,一极是富有的剥削阶级,即资产阶级,另一极是贫穷的被压迫被剥削的无产阶级。这就是两极分化。贫富差距则是一个经济学、社会学概念,不带有阶级属性。在我国,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种伴生现象,是指因为社会分配方式的改变及社会分配不公等原因而导致的个人收入上的多少之别、富裕速度上的快慢之别和富裕程度上的高低之别。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中存在适度的差距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加,因此不能简单地把贫富差距的扩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18843254b35eefdc8d333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