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瞿秋白》,欢迎阅读!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原名双(或霜、爽),号熊伯(或雄魄),生于江苏常州,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1927年7月—1928年7月,1930年9月—1931年1月)。 瞿秋白祖籍江苏宜兴,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府城内东南角的青果巷(今82号)一座名为八桂堂的花园住宅内的天香楼二楼。八桂堂是瞿秋白的叔祖瞿赓甫的住宅,这所住宅内花木繁多,因有八株桂花而得名八桂堂,天香楼也是因沉浸在花木的芬芳之中而得名。瞿家是一个书香门第,世代为官,瞿赓甫当时任湖北布政使。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擅长绘画、剑术、医道,然而生性淡泊,不治家业,寄居叔父家中,经济上依赖在浙江做知县的大哥瞿世琥的接济。母亲金璇,也是官宦之女,精于诗词。她的子女中长大成人的有5子1女,瞿秋白是家中的长子。由于瞿秋白头发上生有双旋,父母为其取名双(或同音字霜、爽)。
1903年,瞿赓甫死在湖北任上,从此瞿家的家道开始中落。瞿赓甫的遗属开始瓜分财产时,瞿世玮作为瞿赓甫的侄儿被迫离开八桂堂,先后租住乌衣桥、星聚堂等处,一家的生活日益窘迫。1904年,5岁的瞿秋白进入私塾启蒙读书,次年转入冠英小学。1909年春天,10岁的瞿秋白考入常州府中学堂(现江苏省常州市高级中学)。该校校长屠元博,曾经留学于日本,是同盟会会员。但是并没有证据表明,瞿秋白从他那里接受了反清革命思想的影响。但是,瞿秋白在中学时代确实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辛亥革命后,瞿秋白的伯父瞿世琥弃官闲居杭州,将母亲也接到那里,并停止了对瞿世玮一家的资助。于是瞿秋白家陷入经济困境,被迫搬到城西庙沿汀瞿氏宗祠居住,靠典当、借债度日。1915年冬,因交不起学费,瞿秋白被迫辍学。农历正月初五,母亲金璇服毒自尽。瞿秋白一家人分别投亲靠友,瞿秋白先在杨氏小学教书。1916年年底,瞿秋白得到表舅母的资助,西赴汉口,寄居在京汉铁路局当翻泽的堂兄瞿纯白家中,并进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习英文。 莫斯科:晨报记者
1920年8月,瞿秋白被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陆续发表游记,后辑为《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影响广泛。
1921年秋,东方大学开办中国班,瞿秋白作为当时莫斯科仅有的翻译,进入该校任翻译和助教,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书籍。1922年,瞿秋白在莫斯科由同乡张太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底,陈独秀代表中国共产党到莫斯科,瞿秋白担任他的翻译。 上海:涉足政治
陈独秀回国时,邀请瞿秋白回国工作,于是瞿也随同陈独秀回到北京。1923年夏,于右任、邓中夏创办上海大学,瞿秋白担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同时,瞿秋白兼管中共宣传工作,担任《新青年》的编辑,
1924年,国民党改组,瞿秋白出席中国国民党一大,并来往上海广州之间,当翻译,参与一些国民党的工作(例如上海的国民党中央执行部委员等) 。
1925年1月起,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 第一次担任中共领袖:危机时刻
1927年7月12日,陈独秀被停职,由张国焘临时代理主持中央工作。8月7日,新来到的共产国际代表罗明那兹主持召开会议(八七会议),正式将陈独
秀(缺席)免职,并指定瞿秋白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央工作,成为继陈独秀之后,中国共产党第三任最高领导人。瞿秋白的领导方式与强势作风的陈独秀不同,只发表一般政治主张,对组织和军事完全放权。在瞿秋白主持中央政治局的近一年期间(1927年8月-1928年5月),策划了三次暴动,1927年11月11日的武汉暴动、12月10日的长沙暴动、12月11日的广州暴动,均以失败告终。 莫斯科:中共代表
1928年4月,瞿秋白从上海经海路抵达大连,又改乘火车沿中东铁路北上,通过满洲里的秘密通道出境进入苏联。5月中旬,瞿秋白抵达莫斯科。6月,瞿秋白在莫斯科郊外的兹维尼果罗德镇主持召开中共六大,“六大”之后,瞿秋白继续留在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团团长两年时间,实际在国内直接领导中共的是李立三和向忠发。 再度担任中共领袖
1930年7月,瞿秋白由于立场调和,被当地的党部指为机会主义和异己分子的庇护者,撤销了中国共产党驻莫斯科代表的职务,携妻子离开苏联回国,8月中旬回到上海,主要任务是在9月底召开六届三中全会,批判立三路线。但由于瞿秋白“没有认出立三路线和国际路线的根本不同”,对立三路线的批判不够彻底,于是在1931年1月7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不仅开除了李立三的中央委员,瞿秋白也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不再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此后瞿秋白留在上海养病(肺结核),进行文艺创作和翻译,与茅盾、鲁迅来往。
江西:最后时光
1934年1月,由于无法继续留在上海养病,瞿秋白又回到瑞金(2月5日),担任教育人民委员的闲职。
红军长征后,瞿秋白带病留守南方。1935年2月24日,瞿秋白在向香港转移途中,在福建省长汀县水口镇被宋希濂的国民政府军第三十六师向贤矩部逮捕,6月18日,在长汀中山公园执行枪决。在被押期间(5月23日),瞿秋白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其由文人从政曲折的心路历程。
1935年6月18日,晨光微露。
国民党36师师部一派肃杀之气。特务连连长走进囚室,向瞿秋白出示了枪决命令。 瞿秋白在案头早已写下了绝笔:“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9时20分,瞿秋白穿着一件中式黑色对襟衫,一条白色齐膝短裤,黑袜黑鞋,神态自若,缓步走出囚室。
长汀中山公园凉亭,已摆好了四碟小菜,一瓮薄酒。瞿秋白整一整衣衫,自斟自饮,谈笑自若:“我有两个要求:第一,不能屈膝跪着死,我要坐着;第二,不能打我的头。”说完,他向刑场走去,身后紧随着特务连的一百多名士兵。从公园到刑场,约两华里的路程,瞿秋白手持点燃的烟卷,缓步而行,边走边唱。他唱《红军歌》,唱《国际歌》。
西门外罗汉林下,有一片草坪。瞿秋白停下脚步,环视四周:山上青松挺秀,山前绿草如茵。他点头微笑:“此地甚好。”接着,在草地上盘腿而坐,含笑饮弹。是年,瞿秋白年仅36岁。
文学
瞿秋白的杂文锐利而有才气,俄语水平更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他翻译了许多俄语文学、政治著作,1923年6月15日并第一个把国际歌翻译成中文。[1]瞿秋白作为一个典型的文人参与到政治中去,遭到排挤冷落直至牺牲,这被人们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05a9d2c0066f5335a812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