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心中的衣食住行》,欢迎阅读!
我心中的衣食住行
最近突然冒出了“OYO”这一经济型酒店品牌,醍醐灌顶,在这一红海市场居然能杀出一片天,服务于追求一定舒适度和预算有限的下沉市场,颠覆了我对“机会”一词的定义,原来在最传统的领域还有如此机会。
衣食住行,物质生活中“四巨头”,在中国市场,四大商业领域的巨头公司,是怎么样的呢,基于自己的理解,尝试梳理下。 一、衣——优衣库
提到穿衣,不得不提时尚快消领域四巨头——ZARA、H&M、优衣库、GAP,有意思的是它们分别代表着四种不同的模式。
ZARA——价格难以匹及的时尚感,原因一个字形容——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ZARA将“快时尚”中的“快”字发挥到了极致,创立了所谓的“垂直出货”的模式,看中生产和零售环节,形成用户需求直接反馈至生产环节的机制,设计则直接抄大牌而且抄到了精髓,产品更新速度之快,直接将衣服这一以前作为“耐用消费品”的品类,无声无息地过渡到了“快速消费品”。为了追求快,ZARA可谓牺牲了高昂的成本,但因市场营销成本极其低,保证了毛利率和净利率的竞争性。 H&M——日常穿搭,H&M更像另一个极端,注重低成本,兼顾出货时间和产品成本,不过H&M面料质量不敢恭维,这应该映射了“成本领先”的模式,同样践行并推动了“快速消费品”的市场教育。
GAP——简约时尚,曾经的销量霸主,如今日渐消亡的品牌,印着LOGO的上衣曾经是是时尚的代表,GAP的设计走的时候小清新路线,简约百搭的款式和版型,再加上优质的面料,可谓红极一时。我对GAP的感受就是,自信,简单,乐观,经典,包容,以人为本,这代表着一种文化的认同。相比ZARA和H&M一直被外界冠以环境污染的罪名,从GAP发起的“DO MORE THAN SELL CLOTHES”的倡议中就可见端倪,GAP的文化属性很浓,但在2014年被福布斯评为未来十年最后可能消失的十个时装品牌之一,我也是没搞懂个中缘由。
优衣库——面料优质,服务好,注重细节。提到优衣库,便想到便宜,舒适,面料优质,百搭,也是我最常光顾的店了。优衣库对面料的追求已近极致,还原了衣服本来的作用,对细节的把控又是孜孜以求、不厌其烦,这个在门店的陈列和对衣服的叠放方式的苛求就可见一斑。最近优衣库与艺术家的合作推出UT再次将成为热点,T恤成为文化、艺术最简单直接的载体,将艺术走入生活的理念传达得相当有味道。
目前最看好优衣库,吴军在《浪潮之巅》中强调的基因的重要性,优衣库来自日本,一个对细节追求到变态的国家,反观其他3个均来自欧美,ZARA来自西班牙,H&M来自瑞典,GAP来自美国,各有千秋,且看风云。
目前各个网红品牌正如沐春风,踏着阿里的中台战略,将对“个性化”的理解付诸实践,在直播等媒介的联结、互动中如雨后春笋般节节成长,将市场和品牌的互联网化,但毕竟细分群体有限,在未来规模化发展中阻力较大,难撼大树。 二、食——美团
现在的美团和阿里一样,都是将线下的生意搬上网,不同的是,阿里将零售搬上网,实现零售互联网化,美团则是将中小商店搬上网,实现服务互联网化。在第二批互联网企业中,美团是最有潜质和基础将曾鸣教授提出的“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双螺旋玩转起来的,并可能将建立中台赋能整个中小商户,未来一片开阔。
美团从团购起家,而在美团上市时,将自己定位为一个“Food(吃)+超级O2O平台”,以帮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为使命。民以食为天,这样一个大众、高频、刚需的事情被提升至战略高度并确立为绝对优势,是何等的容易。从早期的美食和电影,到后来的本地生活O2O服务平台,美团一直想围绕“吃”为核心,打造一个消费者、商户、平台都能参与,多方共赢的闭环体系。美团2013年推出美团外卖,与饿了么、百度外卖直接竞争,将饿了么+百度外卖打败至阿里旗下,成为巨头版图。2015年,美团和大众点评同样经历了背后阿里、腾讯的博弈,最终走向合并,可谓优势互补,强强联手。未来,在产业互联网时代,相信美团将会给B端带来更多的变化。
今年6月,美团将主色调定位了黄色,这可了不得,一般互联网企业做个APP在线上没感觉有啥,可美团偏偏就是O2O,线上线下通吃,颜色这东西的作用在线下的放大可有无穷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在马路上不时呼啸而过的外卖小哥的衣服、电动车,停在街边和骑起来的的共享单车,这些都是流量啊,在线上流量越来越贵的今天,通过线下建立的辨识度和品牌感,当线上、线下、流量、品牌都集中于这一抹“黄”,只要看到黄色,就给美团载人的潜意识给美团打了一次广告,实在高明。而且黄色选得好,明亮,温暖,有生命力,以后小黄车就这么易主了,哈哈。 三、住——OYO
住的领域目前不存在一个占领用户心智的线上整合平台和线下品牌,原因是各大酒店品牌不像美团整合的其他服务业,他们自己率先完成了线上化,而且因竞争激烈且壁垒不明显,很难赢者通吃,一直以各占山头的格局发展。
最近来自印度的OYO势头正盛,这个成立于2013年、创始人仅为23岁的独角兽,瞄准非一线城市及下沉市场中标准化酒店市场的空白,意图通过品牌化的连锁酒店网络(自身并不直接参与合作酒店的运营和管理,但是要求酒店使用统一的品牌标志和硬件标准)颠覆传统连锁酒店,通过整合遍布二三四五线城市的单
体酒店,低加盟门槛甚至提供多形式加盟补贴,通过酒店运营端的投入形成流量入口模式,类似滴滴、共享单车、瑞幸咖啡进行疯狂融资、疯狂补贴试图在很短的时间内构筑起商业竞争壁垒,形成规模效应,可谓饱含“中国特色”。 模式无可厚非,令人称道,但同时也因“质量跟不上数量”而陷入风波,不知未来是否水土不服,但创始人的眼光着实令我受教。 四、行——滴滴
滴滴在这些年的风风雨雨中,踏上移动互联网的列车,借力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导航的准确,将“租车”这一传统行业互联网化,实时匹配海量乘客和车辆,实现了精准租车,可谓一波三折,但社会价值巨大,释放了大量的社会闲置资源,极大提高了用户体验。
但在网络协同方面,滴滴只能整合乘客和司机,没有很丰富角色的多元网络,显然在未来的发展中天花板问题凸显。其实滴滴在出行领域的价值还是采用传统的规模经济,快速扩张供给端,形成规模优势,但很难形成垄断,因为规模经济的壁垒比阿里、美团的网络协同的壁垒要低得多。
在需求端没形成网络效应,供给端的规模效应再大,用户的转移成本依然很低。就像滴滴当年一样,在海量资本的催生和轰炸下,壁垒很快倒塌,有出行需求的司机、乘客手机上同时装几个APP并不算多高的成本,好在最近看到新闻,滴滴开始试水聚合模式,接入第三方出行服务商做聚合平台,应是正道。 未来滴滴的后路和突破点,肯定不能基于这单一的、很薄、很简单的打车场景,探索智能交通、无人驾驶的决心,将直接决定滴滴的高度。 衣食住行,人生百态,回归本质,尽在其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01cdf4dfd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