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建议

2023-04-15 15:09: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建议》,欢迎阅读!
产生,声音,建议,怎样,教学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建议

1.使物体发出声音

听听声音一课中,学生已经建立了物体会发出声音的概念。在本课开始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们一起来回忆这个概念。

接着教师提出活动的任务: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使鼓(或锣)、钢尺和皮筋发出声音?学生尝试着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学生进行短暂的活动后,交流他们使上面三种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接着教师提出本课要探究的核心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时学生的回答还是在他们已有经验基础上作出的。学生们的解释可能会是声音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声音是由于物体运动产生。当然,这样的解释并没有探究到声音产生的本质。此段教学中,教师不能刻意让学生去观察物体的振动现象,而是要让学生通过概括,将自己的解释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声音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声音是由于物体运动产生的这样的说法似乎能解释三种产生声音的原因。然而当教师提出用力按压锣鼓、弯曲钢尺、拉伸皮筋,物体同样也受了力,也会产生运动,却并没有发出声音的事实时,先前学生形成的认识就不能解释了。教学中,要刻意让学生充分讨论和质疑,产生强烈的认识冲突,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观察发声物体

把握了学生的认识冲突,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到底有什么区别?”“发声时,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接下来开始观察发声物体的活动。

在水槽里盛约2/3的水,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并引导学生讨论变化产生的原因。使学生们认识到正是由于音叉的振动才使水面产生波纹的。教师可以对振动进行解释。

接下来观察: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根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让学生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在对比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他们的想法。思考皮筋的振动和发出声音有什么关系。学生同样会发现是由于皮筋的振动产生了声音。

形成这样的认识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物体停止振动后,还会发出声音


吗?请学生利用皮筋来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结论。此时,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学生就建立起来了。

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下面的活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ee422a4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1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