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对后现代社会的审视和思考》,欢迎阅读!
后现代主义这个话语最初产生于四五十年代的建筑学、诗歌等领域,表示有不同于传统的风络,个性化的风络,到了60年代,表现为一种文学文化现象。60年代之后,便被赋予了一种哲学的概念。
从社会学角度来考察,后现代思潮的兴起是与人们对现代性后果和现代社会危机增长的重视分不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后现代就是对现代性后果反思的结果,一部分是对现代主义批判的继承发展,一部分是自身的创新和对现代主义的否定,是一些学者对现代性失望与绝望的表现。
妇科、哈贝马斯、利奥塔、佛·杰姆逊、罗蒂等著名学者的研究和讨论,将后现代的各个方面的概念拓展开来。哈桑在后现代主义变成无所不包的东西,直到最后成为一种成熟的认识观念。他没有停留在文学艺术的某一个领域的探讨,而是将后现代主义转化为一个门类众多的文化概念。哈贝马斯从批判哲学的角度出发,考察了人们为什么急于通过“现代”这一历史处境走向“后现代”。罗蒂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后现代时期的精神危机,并开始其文化前景的新设计,佛·杰姆逊则将后现代主义看作“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1后现代社会理论华夏出版社,谢立中译,认为正是这种文化逻辑导致了当代社会和文化的转向;布迪厄强调作为社会学的社会学,强调对社会学的反思。
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探索,后现代社会的理论几乎是无所不包的,其实,后现代社会理论的一个明显的定义性特征就是其跨学科性,它可以从社会学视角进行解析,也可以从其他视角(艺术建筑,文艺批评等)进行解读,它是激进的,同时也不乏温和;它对现代主义充满否定性,同时也有对现代主义的继承;它是包容的,同时也宣告一切研究对象的死亡。它是那么的神秘,又是那么的扑朔迷离。
它是怎样发展来的?后现代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渊源 古典哲学,是从笛卡尔为起点到黑格尔达到顶峰。它是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一种一元决定论的哲学形态,通过理性把握世界。它的价值在于把人从神统治下解放出来。是从神治到人治的转变。当然理性主义也有其弊端,当它把理性年作人的本质之后,就把人片面化、对象化、固化了。理性主义作为人能把握自己,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说明,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理性可以解释的。现代哲学则转向注重非理性。
现代的哲学第一个转向就是在认识的基础上,思考问题的基础上用非理性主义取代理性主义。非理性也是宗体化的,可以把握的。另外,现代主义哲学强调世界不是统一性的整体。世界是多样性的,但没有统一性,没有现象背后的本质。认为现象背后有本质,就是形而上学。现代主义在否定古典哲学关于世界的整体性之后,又创立了一个整体性只是这个整体性不是世界本身的,而是主体赋予的。在价值取向上,古典哲学强调整体,现代主义则认为存在的都是个人,因而强调个性化。20世纪现代主义的兴起是伴随着个人主义的兴起的。
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兴起。。后现代社会理论的特点就是强调世界自身的多样性。首先,它认为我们不能再给世界一个统一的认识,世界是破碎的。根本就没有一个理性的或非理性的主体,有的只是个体。世界观上它是彻底的多元化、破碎化。其次,它没有一个理论支点。后现代主义不是找到一个理论去解释世界,而是要具体的考据。明显表现出反本质,反规律,反同一性、后确定性、后一切概念,具有彻底的多元论、不确定性、差异的零碎化等等。
后现代主义大致有以下的流派:后结构主义、新解释学、新实用主义、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它们都反对现工主义。理由为:它们都认识到今天的社会不同以往的社会生活,生活基础(文化、价值观)不同。
几个特征
一、对现代世界的的批评态度。后现代主义谴责现代化社会以及它在实现自己的各种承诺方面所遭遇的失败。
当代社会学理论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反思性。这里批判的涵义不是拒斥,而是扬弃,也是对熟视无睹的东西或者视以为当然的东西持一种质疑的态度。
举例说,在布迪尔看来,社会学的社会学是社会学认识论的一个根本性的方面,是任何严格的社会学研究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通过这种社会学的社会学,可以揭示在学者对社会世界的感知中往往存在一种学究式的偏见——唯理论主义或唯智主义的偏见。布迪厄指出我们必须了解理论知识的局限,以及产生这些局限的因素。从这种对学术活动进行分析的社会学出发,布迪尔表明了一种反思社会学的眼光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二、后现代理论家们倾向于拒斥所谓的世界观和整体性等一类的东西。他们倾向于拒斥那种认为存在着一种单一的宏观视角或答案的看法。
对地方性叙事的关注,也即提倡多元化叙事而非单一的叙事,给我们当代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启示就是如何处理好本土化与西方化的关系,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社会学最早发源于欧洲,而传入我国则是从日本以及西方国家。如果不实现本土化,当地化,或是中国化,就容易导致照搬照抄西方的社会学理论的单一模式,与后现代主义提倡多元化和对地方叙事的关注相违背。
三、一种将关注的焦点从中心移向边缘的趋势。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信条之一是宣称的“人”的死亡,主体的死亡。后现代主义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文本本身以及一种文本与另一种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上,将注意力转向社会的边缘地带。
后现代思想认为,我们不应该把我们关注的重点放在作者本人以及作者的经历与个性对其思想的关系,而应该注重思想本身的发展。减少对作者本人的关注和兴趣的,社会学理论才可以明显地在更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完善。思想本身比表述它们的作者更重要。福柯说,他常常表示希望做一名无名作者。
四、后现代主义者们拒斥现代社会在各门学科之间、文化与生活之间、虚构与理论之间、想像和现实之间所设置的那些界限。因此,后现代思想家的著作都试图打破一种或更多的那些界限。
经典思想家,如马克思、韦伯等,一直到当代的理论大师,如哈贝马斯、吉登斯、福柯、布迪厄等,都在跨学科、超学科的背景中从事其研究,并建立其理论的。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福柯的知识—权力—主体理论、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等,就是这种研究取向的结果。
通过对不同理论和范式的比较,我们可以获得这样一种自知:即我们原以为是显豁的、普遍的和直观的东西,也许并非如此,我们甚至可以从一种新的视角来反省自己的理论和实践。通过比较也可以发现自己的缺陷和局限,从而避免将某种特定的研究范式或理论普遍化的倾向。
后现代社会的理论对我们的生活很有启发。其本身就是对现代主义社会的不满,并且主要在现代性发挥不了作用的地方发挥作用。多元化的叙事方式,让我们更容易接纳理解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也更能理性的认识全球化的利弊和本土化的发展。关注边缘群体,在学术界可以激发出更多新的思想,在社会上关注边缘群里,也是社会公平的体现,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健全。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可以让我们在一个更高的视角,观察社会,探索社会。
当然后现代社会理论,也有其局限性和不足。宣告“中心”和“主体”的死亡,也宣告了一种全体价值观价值标准的逝去,社会不再有一种整齐的前进步伐;关注边缘群里固然是好事,操之过急,也会产生大量的垃圾思想等等。后现代社会理论是一批判现代主义起家的,那么它自己本身也要接受反思和批判——用后现代的视角解读后现代社会理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eb845116c175f0e7cd13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