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资本中强关系和弱关系对就业的影响》,欢迎阅读!
社会资本中强关系和弱关系对就业的影响
【摘要】指导在校大学生更好的积累社会资本,通过研究大学生社会资本积累与就业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这个课题,我们希望能够给处于迷茫状态中的大学生们开辟出一条新的思路,帮助减少大学生们类似“大学无用论”这样的负面思想;我们希望让更多的同学们明白,所谓的“大学是半个社会”的真正含义,即努力学好功课是大学的核心,而进行社会资本积累更是大学通向社会的一条密径——在掌握好大学交给我们专业知识的同时,我们大学生应该通过扩宽人脉来展现自己,推销自己,不要让自己的所学到的知识无用武之地,不要让自己苦心磨练多年的能力被埋没,不要将自己用知识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泼洒在了无尽的求职道路上。
【关键词】社会资本,就业,影响
调查发现, 大学生就业排名前三的找工作途径是招聘会、学校发布的就业信息和通过父母亲戚朋友等社会关系的介绍。其中, 招聘会占找到工作样本的 57%, 通过学校发布的就业信息找到工作的为 13.4%, 通过父母亲戚朋友等社会关系介绍的为 12.8%。
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认为社会关系是指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由于交流和接触而实际存在的一种纽带关系。“按照互动频率次数多少, 感情力量深浅, 亲密程度以及互惠交换的多少将社会关系划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强关系存在于群体内部, 用于维系群体、组织内部的关系; 弱关系存在于不同群体、组织之间, 为不同群体和组织建立纽带关系。”
1弱关系在大学生就业中起重要作用
格兰诺维特认为弱关系分布的范围广且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起到了息桥的作用, 它可以将信息带给不属于本群体的人, 也可以使不同群体的人能够超越社会界限获取信息。“中国自 1978 年开始的社会转型, 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经过近 28 年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有现代社会的特征, 其中之一就是理性化。
理性, 具体地讲是指人们在确定行动目标和采取社会行动时, 为了实现更高的效率, 对目标和所需手段(工具)进行的选择, 这些工具和手段具有较高的效率, 使目标实现得更快更容易, 随着现代科学和经济发达程度的提高, 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理性原则的指导下行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理性化程度越高的社会, 也就意味着公平性、公正性越强, 弱关系的对外开放性和流动性特征使得其在现代社会里更加适用, 有更好的发挥空间。这里, “学校发布的就业信息”、“网络”、“招聘会”、“媒体”都属于弱关系的范畴, 占找到工作总数的 79.9%。由此可见, 今后的趋势是弱关系在大学生就业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强关系在大学生就业中趋于弱化
虽然中国社会正在向现代化迈进, 但是依然保持传统社会的特征, 并且具有极强的中国特色———注重强关系。正如费孝通“差序格局”理论描述的那样, 传统的社会关系是在血缘与地缘基础上形成的, 它以家庭为中心逐渐向外推移,体现了关系的亲疏远近, 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不同的人际关系。沙莲香认为“差序格局”这个概念说明中国人际关系的特点, 差序结构是由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也就是说, 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是以己为中心大圈套小圈的关系圈。差序格局对社会的影响转化成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关系”、“人情”、“后门”、“面子”等。大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 社会关系网络是比较窄的, 一般局限于同学这一同辈群体和父母亲戚这两大部分, 而同辈群体的社会关系资源是相似的, 于是, 父母亲戚为代表的强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关系是基于信任与义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信任度。通过父母亲戚朋友等社会关系找到工作依然是重要的就业途径, 但是明显趋于弱化。被调查者中有 47 人没找到工作, 问及原因, “缺乏社会关系网络”排在了第三位。
3.强关系在提供工作的质上优于弱关系
在调查样本中, 通过父母亲戚朋友等社会关系找到工作的对其工作的满意度达到 81.2%, 相对于其他弱关系的 67%的满意度是比较高的。工作单位的性质属于国家地方党政机关、科研机构、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大型国企、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的占了 70.3%, 而通过招聘会就业的工作单位性质属上述类型的只有 57.1%。也就是说, 在学历可比的情况下, 社会出身低微的大学生就业状况不如家庭殷实的大学生。因为强关系是基于义务与信任建立起来的, 所以强关系之间的交换是长期存在的, 长期的合作使得有能力的人会尽力提供最大最优的帮助, 以期下次自己也能获得最大最优的帮助。可见, 通过强关系提供的工作在主客观上优于弱关系所获得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展.浅析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J].零陵学院学报,2004.
[2]皮埃尔.布尔迪厄.包亚明译,皮埃尔?布尔迪厄言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0.
[3]沈成文.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
[4]林南.张磊译,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2-53.
[5]张文宏.城市居民的社会支持网[J].社会学研究,1999.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de0497138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