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唐诗具象形式美

2022-04-17 00:14: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论唐诗具象形式美》,欢迎阅读!
形式美,具象,唐诗
浅论唐诗具象形式美

摘要:唐诗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之文学乃至后世历朝文人效法的对象,除了其内在的风骨和气象,外在的形式美则是人们最初把握诗歌时最能够打动人心的特质。看似不事雕琢却能够完美的应和万事万物若想达到完美境界的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因素,它的美,在色,在形,在声,在质与味,类比道家五常,这五要素合成诸般趣味,才能使欣赏者产生特殊的情感体验,才更有兴趣去进一步阅读、体味、分析。本文从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因素出发,从字面到文义,旨在挖掘常见唐代诗篇中常被忽略的外在兴味 关键词:唐诗;形式美;色形声质味

形式美是指美的对象在形式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某些具有共同性的美的要素和规律,它是从无数具体的感性的美的事物形式中所抽象概括出来的,包括构成事物外形的自然物质属性(形、色、声)以及他们之间的组合原则(如平衡、对称、比例、节奏等)。它以抽象的形式存在,并不依附于某一具体的美的载体,却能广泛应用于各个美的领域,因而带有一定的共同性和规范性,具有法则意义。而自然物质因素在唐诗中能够更容易被寻找其规律,故本文只从自然物质因素色形声质味出发,以耳熟能详更加经典的诗歌为研究对象,论述唐诗整体为我们呈现出的形式之美。

一、唐诗之美——以线条与画面为例

是和一样,也是由视觉接受的形式因素,是通过点、线、面、体的不同结合形成的抽象形态。而唐诗中有关的诗句大多是有关线条与画面的描写。线条在诗中最频繁的体现,无非是坚硬如直线,流动如曲线;面这一形态能与唐诗相联系上的方式,就在于刚劲的方形与柔和的圆形。粗犷的风格相比于游仙隐逸、儿女情长,更适合线条的凸显,由此而在诗中展现的画面也会辗转深入人心。例如王维《使至塞上》。这是首边塞诗,王维描写的是不同寻常之景的国防线风光。成就了这首诗的典范地位的是它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1]。不是因为他写的景色别人诗中不曾出现,而是因为他抓住了大漠仅有的景物的特点。正因为没那么多的景物可供选择,那么烽火台上正熊熊燃起的一股浓烟就显得异常醒目,因此诗里用孤烟二字概括。第一个字表达了单调的景物,那么第二个字,就立即表现出烟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常给人夕阳西下之感,但在这首诗里,诗人却用字,轻轻松松中和了之前烽烟的过分凌厉,化解了忧愁的氛围,这便是形式美在诗中的审美作用。一个字,一个字,很容易能让人联想到直线和圆形,但是它们在数学中只是冰冷的、辅助做题的符号;但从文学的角度探讨,却给我们一种美的感受,它可以加深我们对某事物的印象,更可以改变我们对一些景物的固有看法,不可不说神奇,令人心生向往。

人们对某种形的好恶,受到实践与环境的影响,这是形审美特征生成的心理基础。特定的意境所产生的疏离感会令读者情不自禁有接近它的兴趣,这也是形式美画面感强特点的作用之一。 二、唐诗之美

是由视觉器官接受的形式因素,形式美中的,既包括色相,也就是色彩的相貌外,还包括明度和纯度,换句话来说,明度是指色彩由明到暗的变化


程度,而纯度是指彩色中色素的饱和状态,即色彩的鲜艳度。一个标准色混入了其他颜色,纯度就会降低。色彩与人的情感是有一定联系的,在唐诗里,关于的形式美的体现是最为突出的,几乎每首诗里都会有色彩,而每个色彩背后都有独到的含义。

形式美对于色彩的的审美态度,和生理偏好、心理效应都有莫大的关系,强烈的视觉感官刺激给人的美学感受是不可复制的,体现在不同的颜色对应着不同的情感上,多种艳丽色彩的组合能够表达征战事件的严苛,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又有黑云压城又有金鳞开”“凝夜紫半卷红旗,重重能向人施压的颜色接踵而至,不断给读者崇高和严肃的美的提示。而下面这首李白的《送友人》中的颜色却体现了不一样的感情态度:首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这两句青山白水相间,色彩新意盎然。诗中的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使整个画面呈现出无限温暖的氛围,惜别友人的情谊感人至深。

诗人通常都很注重采取对比上比较鲜明的颜色,有浓烈就有清新,有动态颜色就有静态的颜色......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关注诗中的色彩变化,才会更深入的体会诗人在这些色彩的背后寄寓了何种思想感情。 三、唐诗之美

声即声音,是由听觉器官所接受的形式因素。人们产生的对声音的好恶是声音的审美特性形成的生理基础。声音具有极强的表情性,但凡人类情感,都能有与之相对应的声音。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这首诗的豹尾。全世界都没有一丝一毫的声音,而在这时,钟声忽而漫延,虽腔调沉寂却显得格外的动人,足以响彻古寺。声音与人的生理心理机制之间还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上升的声音可以引起人昂扬的情绪,下降的声音则引起人低沉的情绪。钟声入耳,缓缓有素[2],这是来自尘世外的圣曲,也是涤荡人心的灵药,作者也是听者,读者通过作者的爱憎传达,也成为了间接的听者,钟声虽是低沉的,但给人的感觉却绝不只是低沉那么简单。声音千百种,有幽然之味,当然也有激烈之曲,且看杨炯《从军行》首诗: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后半句的声音,从字面上看,就有凌乱之感,风声鼓声,甚至还有军旅行人的喊声,声音带来的形式美感得以升华,慷慨激昂的一去不复返的壮士,历历在目的打鼓情景,都深深的烙在读者的脑海中。 四、唐诗”“之美

即触感,即味道。刘方平的《月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中的字则透出了一股油然而生的温意,产生春意盎然的韵致,诗歌变得更有人情味、烟火气。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又写人感觉到露水的这样一种触觉的诗句,从形式美上分析的是它的质感。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这里的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3]仿佛冰凉的触感从字面中解放出来,沾染到了读者的身上,使人感同身受。诗人对月难眠的心境,也因此被更多的人理解和让更多的人产生了共鸣。这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灿烂之处,有的时候不光是大开大合的写法能打动人心,小小的细节和细致的心境有可能才是最能触动人心弦的。使纸上得来之物似乎能实现用手用肢体的触碰,这种能体现形式美的好诗,是不可多得的,更高层次的审美能力。 五、结论

自然物质因素是构成形式美的物质基础,这些物质因素大体说来有三类:形状、色彩、声音。其中形状又分为:线条、面积、体积。不同的线条有不同的含


义和美感,体积大小、材质不同,感受不一。不同色彩给人不同的刺激和感应,但人对声音的接受和反应速度最快,快于形状和色彩。

唐诗正因为给人以美感,使欣赏者产生特殊的情感体验,具有形式美中事物自然物质属性和组合规则的审美价值,才能广为传颂,直至今日,重温唐诗,还能见到许多它们的身影,试论唐诗中的形式美也能够培养我们对形式美的敏感,指导我们更好地去体会美的事物;掌握形式美的法则,能够便人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表现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彭定求等.唐诗[M].中华书局,1960.

[2]陈邦炎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79-181. [3]沈熙乾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0.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dc96ab7f3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a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