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电影中的社会学影评》,欢迎阅读!
学 院: 专 业: 课程名称:电影中的社会学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联系方式:
到底谁是凶手
---------------《杀人回忆》 影评
电影就是从1986年的夏末开始,炎热的天气里,被奸杀的女尸一具接一具的出现在韩国简陋的乡下,当地警方无力,只能求助汉城。汉城来的苏与当地的仆两人开始合作,进行这宗历史罕见的诡异案件的侦破。仆长期习惯于严刑逼供,怀疑谁就酷刑屈打成招,而苏则是受过良好训练的,冷静客观的开始追踪案件。可是,虽然排查了大量的线索,审问了大量的嫌疑人,无论野蛮的方式还是科学的手法。案件依然在不断发生。即使冷静的苏,也在慢慢的拉锯战与煎熬中失去了理性,开始变得疯狂和急躁。
当时,也正是韩国民主化浪潮最重要的时期,军政府的统治已经走入陌路,民众与军政府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社会动荡,人心慌张。当所有人的希望和努力都付诸东流,案件终于走入了死胡同,无力,无奈,痛苦,绝望的阴影终于成了那个时代所有人的记忆…… 导演最大的成功就是巧妙的抓住了那个时代人们的集体记忆,那种共同的阵痛感。将连环凶杀和韩国现代民主运动两个不相干的事件在记忆上进行了捆绑,记忆交融,都是痛,于是如同化学反应一样产生了更加丰富的感官刺激和共鸣。警方在紧张的追捕凶手,电视里,大街上到处都是游行示威的人群,社会动荡,人心更加动荡。如同中国的文革至于中国人一样,他把这种刺激直接建立在了整个民族的意识深处。
当然,通过这些暴雨,凶杀,警方的无力也是在客观和微观的反映那个时代社会的动荡
和秩序的崩溃,是军政府长期暴政的必然结局。礼乐崩坏,朝纲混乱,天下不安,所以各种沦丧的道德和凶念都趁着黑夜出来作乱,而政府已经无力维持这个国家了,无力保证它的太平和安定了。所以,片头的字幕,刻意打出了一行小字,说这是军政府暴政时代的真实事件。所以,韩国恢复和平与安定之后,连环凶案也终止了。
影片里的警察局也是当时韩国军政府的一个缩影,对自己认定的罪犯实行定罪,不管真相如何,说你有罪就是有罪。专制和独断曾经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但是,社会逐渐解冻,这种野蛮的方式开始接受世人的压力,警察局的被动其实就是彼时政府的被动。警察局无力去追捕一个小小的凶犯,被其摆布,其实也就是政府的僵化与末路
再来就是对这种悬疑色彩与无力感的表现,这又让我们想到了《老无所依》。通过三个嫌疑人的一一登场,汉城来的警官苏的理智和技能慢慢瓦解崩溃,而凶犯依然如同鬼魅一样悄无身影。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是那个凶案频发,但是表面上夕阳灿烂,金色而美好的茫茫麦子田。开头的小孩,从麦子上拿下一只蚂蚱来,蚂蚱的颜色,如同麦叶一样,其实就隐含的指出了凶手藏身乱世之中,如同这茫茫麦田里的蚂蚱一样,寻找起来,大海捞针,肯定是无力而返。结局的时候,早已转业多年的仆警官旧地重游,感慨万千,却从小女孩口中得知疑凶刚刚也来过同一个地方感慨,而那个疑凶的相貌,就是普普通通,人群里的他,如同麦田里的蚂蚱一样。
追捕凶犯,使尽浑身解数,还是力竭而不能,每一种手法,每一条线索,每一次希望,都在最后破灭,如同《十二宫》一样,只是这里,这种感觉更加直观。 苏所代表的冷静理智和仆所代表的愚昧野蛮,两种破案方式,也是两种价值观。却都无法找出真相,对于凶手所代表的这种巨大的未知,人力的小聪明,小能力,完全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小的线索不说,单单说三次对嫌疑人的追捕。苏警官这种现代科学的头脑,怎样被慢慢腐蚀和打败。
审讯白痴的时候,苏敏锐的就发现了仆的落后,以及抓错了人;当追捕那个妻子卧病而心理变态的工地工人的时候,苏的科学理性与仆的经验臆想都将他们引到了同一个点,却抓错了人;几经波折,苏已经开始烦躁和困惑了,与最后那个倔强的年轻人的对抗中,苏的理智彻底崩溃,他也用起了仆的野蛮方式,力图逼迫其招供,力图使自己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可是,迷茫的大雨中,他彻底无力的倒下了。
此刻翻涌在观众心间的又不仅仅是愤闷那么简单,显然导演奉俊昊不会只是想重现或者描述当年轰动一时的悬案。所以,《杀人回忆》安排了一个模糊不清却耐人寻味的结局:一些人在琢磨凶手到底会是谁,一些人还沉浸在压抑无助中,还有一些人多少看出凶手其实一直被导演有意遮掩着。 奉俊昊本意也并非指出谁是凶手,更不会为了制造结局打自己一记耳光。《杀人回忆》是依据一起真实的连环杀人命案改编,而且至今依然是遗留多年的悬案。生活的真实得到了还原,而影片又受限于真实本身。 错综复杂的巧合意外,警方一 再错失侦察线索;动荡不安的社会时局,影片前后承载着无言的伤痛。 如果现实社会真如电影一样每每都能历经险阻、最后一刻侦破悬案,估计铤而走险的罪犯得要销声匿迹。试想如果影片最后揭示凶手,来个大快人心,那《杀人回忆》仅是一部模仿好莱坞惊悚犯罪片比较到位的电影。而因为充足的社会现实和信息元素,例如80年代动荡的韩国时局以及真实案件的受关注程度,《杀人回忆》最终摆脱惊悚类型片的束缚并且上升到国民集体记忆层次,足够资格被列在韩国电影百佳榜首。
并不是每一部电影都要在最后揭晓答案,即使你百般追问、寻思闪回也不得其解。正如《杀人回忆》没有把更多细节投入在高智商罪犯如何与几个警察较量上,因为罪犯的作案手段早早就被说是完美无暇了。故事进展是如此从容不迫,甚至最后几次警察们都能预见命案发生,但是造化弄人,凶手始终逍遥法外。 无助的疼痛,真实的无力。 个体命运的悲剧和动荡不安的时局完整结合在一起,《杀人回忆》更像是沉重的阴影。在冰冷的雨夜,每
个人能亲眼目睹悲剧的发生,又伸手不可触及。当最后所有矛头都指向一个人时,希望又瞬间破灭,沮丧之至,连苏探员都几近崩溃。
前20分钟大多观众都并不能体会到这部电影繁荣出彩之处,节奏缓慢。闲适的田间风光,大片金黄的稻田,细腻的不厌其烦的场景描写,甚至包括胖探员的家庭生活细节,来往农田的拖拉机,朴实的小镇人民,时有时无的游行示威,军政时期频繁的防空演习,像极了一部反映八十年代南韩军政统治时期的民众生活画卷,让初看的人很难联想到惊悚的连环杀人案。 而熬过前面二三十分钟,案情发展让人欲罢不能。奉俊昊在商业和艺术上表现出了莫大野心,两者之间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协调。影片既能划分到惊悚侦探片吸引观众获取票房,又能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穿透时空的厚重感令人回味再三。《杀人回忆》没有类型片里警匪的针锋相对、斗勇斗志却依然有着清晰合理的脉络主线和跌宕起伏的内心波动。 影片除紧凑的剧情推进之外有着为数不少的黑色幽默,尤其是朴探员和曹探员屈打成招的逼供作风还有第六感推断,既粗暴可笑又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探员们的尽心尽力(曹探员还失去了一条腿)并没有换来案件的最后告破,作为合作伙伴的朴探员和苏探员也经历了互相对照的心路。朴探员最后阻止了苏探员趋于崩溃的报复举动,而这和伊始两人作风完全相反。
人的感性的经验也好,理性的推理也罢,都不能真正左右人的命运,不可控性,一直伴随着人们。那些小概率事件,那些细微的差异,就会将结果引入不同的归宿,大相径庭。打人成习惯的助手,会被一个白痴打残一条腿,又会偶然的感染破伤风而截肢;精心策划的红衣诱捕凶手,音乐追踪凶手,却都是自己单方面臆想出来的线索,跟凶手根本没有关系;昼夜跟踪疑犯,疏忽中疑犯消失和另一件凶案出现,看起来十分可靠,却也缺乏内部的有效关联,再次失控;哪怕偶然碰巧推测出了凶案的发生,但是动员所有警力,全城的防范,还是让凶手在死角里钻了空子;终于有了目击证人,那个傻子,却在万般关注之下,失去控制被火车撞死……无力啊,无奈啊,这种不可控和期望的差距,撕扯着人的神经,可这本来就是自然的规律。理智崩溃,经验失效,野蛮也徒劳,所以,凶案成了传奇,成了永远的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d6fb74589eb172ded63b7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