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育心理学第3版案例-社会促进和社会懈怠》,欢迎阅读!
社会促进
所谓社会促进效应,是指人们在共同工作或有人在旁边观察的时候,活动效率会比单独进行时升高或降低。它是一种集体效应。 最早进行研究的是一位社会心理学家。他有一次偶然发现,自行车运动员训练的时候,单独训练时骑车的速度要比和多个运动员共同训练时慢百分之二十。后来,他又找来一些小孩,让他们干一种活:绕鱼线。干的时候分成两组,一组是一个人单独绕,另一组是集合起来一起绕。结果发现,一起绕线比单独绕线的效率要高百分之十。他据此得出结论;个人在集体中活动的效率要比单独活动的效率高。
社会促进效应分类
(1)结伴效应
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 (2)观众效应
个体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多少及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效率有明显的影响。一方面当个人活动不熟练或自我要求过高时,观众会产生社会抑制,降低活动效率;另一方面当个体所从事的活动本来就是自己的强势时或自我要求正常发挥时,则会强化其活动效率(优势反应强化理论)。
心理机制
中国人喜欢用"人来疯"来形容孩子在客人来的时候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情感上异常兴奋.其实"人来疯"现象并不仅存在于儿童身上,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人来疯"的现象.尤其是在公开的表演,表现场合,这种现象都很普遍.
实际上,我们所谓的"人来疯"的行为和心理,有一个社会心理学的术语叫做"社会促进效应".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到有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他的活动效果,会促进活动的完成.
1898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在考察自行车选手的骑车速度时发现,选手们在有伙伴陪同的情况下,比单独一个人骑车速度要快.
1920年,另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做了另外一个实验:让9名被试者在不与别人竞争的正常情况下,对内容相同的短文写出反驳意见.结果发现:从完成作业的数量上看,有6人和大家一起做比个人单独做效果好,3个人单独做比集体做效果;从完成的质量上看,个人单独做比一起做效果好.这就是所谓的"社会促进".
社会促进效应发生作用的心理机制是,别人的工作表现和动作可以转换为自己的外界刺激,从而引起自己同样的或相似的心理反应和动作表现.群体活动的竞争性刺激,往往会成为动物个体激励的源泉,助长被刺激动物个体的操作动机,提高其工作效率.
在日常生活中,相信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机会:独自一人吃饭没滋味,几个人一起吃饭就会感觉香甜满口,食欲大增;几个人一起骑车也会感觉比单独骑车速度快,旦省力多;一群人看世界杯,叫喊的音量更大,频次更多;而一般来讲,当有上司在场时,受关注的员工虽然注意力有所分散,但工作肯定会更加努力。
社会懈怠效应
社会懈怠效应:指因为他人在场个体的行为能力或水平有所下降。
法国心理学黎格曼(Ringelman,1913)进行过一项实验,专门探讨团体行为对个人活动效率的影响。他要求工人尽力拉绳子,并测量拉力。参加者有时独自拉,有时以3个或8人为一组拉。结果是:个体平均拉力为63公斤;3人团体总拉力为160公斤,人均为53公斤;8人团体总拉力为248公斤,人均只有31公斤,只是单人拉时力量的一半。黎格曼把这种个体在团体中较不卖力的现象称为“社会懈怠”。
拉塔纳和他的同事(1979)对社会懈怠现象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在其中的一项研究中,他让大学生以欢呼或鼓掌的方式尽可能地制造噪音,每个人分别在独自、2人、4人或6人一组的情况下做。结果每个人所制造的噪音随团体人数的增加而下降。社会懈怠现象不仅发生在上述情境中,而且也发生在人们完成认知任务的时候(Petty 1977;Weldon 1988)。另外,它也是一种跨文化的现象(Weiner ,Pandy and Latané 1981),需要注意的是,在集体主义社会中,社会懈怠没有个人主义社会强。
拉塔奈认为,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可能有三个:第一,社会评价的作用。在群体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是不记名的,他们所做的努力是不被测量的,因为这时测量的结果是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所以,个体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了可以不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人,因而他的被评价意识就必然减弱,使得为工作所付出的努力也就减弱了。第二,社会认知的作用。在群体中的个体,也许会认为其他成员不会太努力,可能会偷懒,所以自己也就开始偷懒了,从而使自己的努力下降。第三,社会作用力的作用。在一个群体作业的情况下,每一个成员都是整个群体的一员,与其他成员一起接受外来的影响,那么,当群体成员增多时,每一个成员所接受的外来影响就必然会被分散,被减弱,因而,个体所付出的努力就降低了。
社会惰化作用明显减弱了群体的工作效率。减少社会惰化的有效途径是:(1)不仅公布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而且还公布每个成员的工作成绩,使大家都感到自己的工作是被监控的,是可评价的。(2)帮助群体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使他们了解不仅自己是努力工作的,他人也是努力工作的。(3)不要将一个群体弄得太大,如果是一个大群体,就可以将它分为几个小规模的群体,使得更多的成员能够接受到外在影响力的影响。
之所以产生“社会懈怠”这种现象,专家们的解释是:人们可能觉得团体中的别人没有尽力工作,为求公平,于是自己也就减少努力;人们也可能认为个人的努力对团体微不足道,或是团体成绩很少一部分能归于个人,个人的努力难以衡量,与团体绩效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故而降低个人努力,或不能全力以赴地努力。当然,也有人认为应细分发生这种现象的社会环境。无论每个人发生这种现象的具体原因是什么。看来,在团体中确实会存在着“社会懈怠”现象。为了降低“社会懈怠”现象发生的严重程度,国外研究者提出许多增加个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c621b02f7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