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集体行为》,欢迎阅读!
集体行为--------小群体行为
1.群体行为
一个集体通常是由一些个体组成的小集合,这些小个体通常有共同的身份,组织,社交网络和一些共同享有的兴趣或目标。在这里我们所讨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组内行为------群体内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对群体的影响。 2.群体思维
贾妮丝(Janis,1972)首创了“groupthink”这个术语,用来描述“由于群体内压力所导致的心理效率、现实检验、道德判断的退化。”缺乏集体思维的因素在于:集体中的个体是各自孤立的,存在无法忍受的异议或缺少公平的领导阶层等,现实中的其他情况在此便不作一一概括。
3.脑力激荡(集体创造性思维)
群体中的集体创造性思维可增加创造性和错误检验能力,但在完成短时工作时却显得没什么效率。
4.群体极化
斯托纳(Stoner,1961)发现集体讨论相对于个人决定而言会产生更多的偏激的决议。通过一个社会比较的过程,我们意识到群体中的成员们倾向于更进一步的改变最初的普遍方向。直到一个更为清晰的群体规范达成。克尔(Kerr,1981)发现观测评审团最终裁决的最好指标是观察第一轮投票中评委大都投给了谁。 5.一致
群体会对受一定行为规范制约下的成员施加强大的影响力。群体通常拥有各种各样的规矩,这些规矩可引导组内行为并且促进交流。 6.社会懈怠
当个人参与进一个集体共同的工作时,社会懈怠甚至会发生在像拔河一样简单的工作上,(个人会付出比独自工作时小的努力)(Ringlemann,1913)。在群体争论时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况,拉坦纳(Latane et al,1979)。 7.社会助长
社会助长指的是:只要有他人在场便会影响表现的效应。这种影响可以是两方面的:积极方面,增加或增进我们的绩效等。消极方面,降低或抑制我们的绩效。
8.当试图完成简单,众所周知的任务时,有他人在场会促进我们的绩效,但当从事那些困难的,有挑战的任务时,有他人在场反而会抑制我们的绩效。 目前社会助长的研究集中于两个方面:
协力效应——个人单独工作,但有其他人与其一起做相同的工作。 观众效应——个人单独工作,但有观众在一旁观看个人进行任务。 9.对协力效应的研究
特里普里特(Triplett,1898)发现在卷鱼杆任务中一同工作的两个孩子的速度远快于单独工作的孩子。奥尔波特(Allport,1920,)发现当被试在接受合作小组的任务测试时,简单的工作(像乘法测试或问题解决)完成起来更有效率。 10.对观众效应的研究
迈克尔(Michael,1982)等人发现台球运动员在无观众在场时击球的精确度会上升9%,在有观众在场时击球的精确度会下降11%。贝尔和伊(Bell and Yee,1989)发现技法精通的空手道家在有专业观众在场的测试中或独自一人时表现得会很好。然而技法不纯熟的空手道者则会表现出严重的失常(当有观众时)。 11.社会促进理论
激发理论——扎琼克(Zajonc,1960)认为他人的存在让我们处于一个生理激发的状态之下,它可以为行为提供能量,无论这种“存在”是否有利(任务简单为利;任务复杂为弊)。 评估领悟理论——当任何时候个体与他人在一起时,他们都会感到其他人在督促他们完成任务或让其感到难为情和紧张,他们会觉得自己正在接受评估。
分心冲突理论——贝伦(Baron,1986)提出工作表现受注意冲突的影响。这种注意冲突源于个体对任务和他人的注意分配。众人皆知的简单工作,使人更加的不假思索,只需要分配很少的注意,因而基本不会为他人存在而分心。然而困难的任务需要更多的注意,因而容易被打扰。
集体行为--------大群体行为
1.大群体心理学
大群体指那些较小群体而言人数更多的集体,其典型特点是成员间缺乏组织与交流,他们往往因为一个短暂的基础而被聚集在一起。
2.大群体心理学更多关注大群体行动的性质,无论它是野蛮的,不守规矩的,不合理的,不合身份的还是有目的性、具备统治控制与理性的(可通过诱因或群体身份和目标加以理解的)。
★理性与失控 3.集体无意识理论
对于这种理论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李.庞(Le Bon’s,1895)的《大群体》,书中指出处于大群体中的人们会丧失自身的人格意识而趋向于一种原始的,动物性的群体情绪。处于大群体中的个体实际上无意中降低了文明阶梯中的若干等级,表现出了冲动、易怒、高度受暗示性和过度情绪化的特点,并且是无理由的。 4.去个性化 津巴多(Zimbardo)和其他研究者指出在大群体中个体可能会由于很多社会心理的原因而失去对个人身份的感知和行为控制。这些社会心理的原因有很多,像是感觉超载、激励、匿名和自我意识的降低。这些因素可能会将个体趋向于一种抑制作用松散的状态,所以非典型的行为会挣脱内在标准的束缚而表现出来。 5.突生规范理论
特纳和基利安(Turner and Killian,1972)解释说:在大群体中,当第一个人给出一个清晰的行为样式而诱发出集体行为时,时常会产生行为感染现象。这些行为明确了群体中的行为规范——为大众所认可的社会实在,因为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在大群体中的人们常不知如何作出恰当的反应,他们总是从他人身上寻找信息。因此,如果突生的规范是“大家都鼓掌叫好的”、“可具备不时之需的”或是“指出一条明路的”,那么大群体中的成员便会盲目的遵循着这既定的模式。突生规范和行为感染具有其一致性,两者均发生在无意识的认知下,它们就像是一种集体的心理疾病。 6.暴徒理论中的政治因素
将暴徒解释为不守规矩且毫无理性的人,实际上是服务于政治目的的,旨在消除那些可能会造成理性社会关注的群体行为。要知道,大多数群体是追求和平的,他们聚集在一起,只是为了追求那些合理的享乐目的。
★统治控制与理性
7.暴乱的社会条件
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大群体不会无理由暴动。施奈德(Schneider,1988)给出了暴乱发生的四个必要条件:
1、长期稳固的对敌意冲动的抑制(通常指那些可感知到的社会不公平待遇或压迫)。 2、一个起诱发性因素的事件(比如说:洛杉矶暴乱中的导火线——罗德尼.金被殴事件)。 3、冲动情绪向行为的转化因素(这通常以偶然事件的形式出现,愤怒引发了对事件的聚焦并且激活了行为)。
4、放松了通常对暴力的抑制。(很大一部分应归因于匿名和社会对暴乱规范化的认可)。 8.社会身份理论
赖切尔(Reicher,1982)反对传统的大群体心理学观点,他认为大群体行为是存在有社会因素的,并认为个体行为是有计划且有理性的。赖切尔运用了社会身份理论和布里斯托尔的圣保罗教堂暴乱来说明大群体行为并非野蛮和非理性的,而是受到个体所承担的群体角色所引导。暴力行为是自发而统一的,但同时也受到一定目标的限制与支配,比如圣保罗大教堂事件中暴动团体的成员就是如此(暴乱者的攻击行为只针对于警察,他们甚至根据圣保罗大教堂的特殊地理区域限定了行为)。除了野蛮且无所顾忌的暴力行为外,暴徒们还负责指挥了区域内的车流,人们甚至在暴乱进行中照样购物。 9.规范理论
马什(Marsh,1978)发现有规律性活动的大群体会发展出具有暗示性的群体角色和规范。这些角色和规范控制着群体行为,通过对看台上球迷的研究,马什划分且命名了球迷中不同的小群体,他们都具有各自的身份、规则和行为约束。(比如新来者,闲事者和狂热之徒。)足球流氓行为其实并不像报道中所说的那样狂热与无向。 10.极端群体行为中的理性成分
即便是在火场中恐慌的逃难者身上,也能看到其在社会环境下所具有的竞争反应,然而,过度谨慎或理性的理论往往会低估惊恐与混乱对群体判断力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b41b7aaaaea998fcd220e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