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眼中的盛唐

2022-08-26 14:14: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杜甫眼中的盛唐》,欢迎阅读!
盛唐,杜甫,眼中


杜甫生于712年,去世在770年,正处于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过渡期。史学家一般认为,这个转折点是发生在755年的安史之乱。那一年,杜甫44岁。可以说,杜甫的一生,一脚踏在盛唐,一脚踏在盛唐走下坡路的开始。这时候,杜甫的家境,也正开到了走下坡路的快车道上。正像鲁迅先生说的,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塗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读到杜甫先生这一时期的作品,我突然想到,要认识盛唐的另一面,杜甫不是更有发言权吗?也就是说,我们要全面认识心向往之的大唐盛世,可否借用杜甫先生的慧眼呢?

我们应该肯定,唐朝确实了不起,这是我们中国人可以引以为自豪的曾经阔过的金色历史,在它之前,当然还有大汉朝。

唐朝从618年打下了天下,经过近30年的贞观之治,财富多了起来,家境阔了起来,想也开放了起来,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也吸引了世界的文化,所以也创造了一个文化的极度繁盛。如果按照唐诗的产生,发展,兴盛来分期,杜甫一生,正站在从开元到大历时期那个盛唐的顶峰。

这是诗人之幸,也是我们民族之幸。他让诗人杜甫能够站在这顶峰之上,俯瞰盛唐,也能够让1400年之后的我们,借助诗人的眼光,近距离地审视盛唐。

在安史之乱前十年,35岁的杜甫结束了读书、交友、游历的快意生活,和所有的有意于仕进的知识分子一样,西漂到长安,寻求做官的机会,以求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政治抱负。而长安城等待他的,却是十年困守!回首往事,诗人无限感慨,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彼时,杜甫的父亲杜闲正在做兖州司马,可以给他提供游历的条件。而此时,诗人已经丧失了他的裘马,生活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失意,接连打击着这位很有点自负的年轻人。他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有时甚至是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又饥又寒,动辄十天半月吃不到一口饱饭。

正是在这样的境况中,诗人杜甫看到了权贵们的骄奢淫逸,虽是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也还是手拿犀牛角做的筷子觉得无下箸处!那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贫富差距,不啻天壤。就连诗人这样出身于奉儒守官家庭的人都会因穷困而饿死幼子,更不用说生活在最底层的普通百姓了。

也正是在这样的境况之下,杜甫还看到了盛世光环掩盖之下的政治黑暗。权奸当道,杨国忠兄妹炙手可热,贤能之人受到排挤。杜甫进京的时候,他的好友大诗人李白刚刚在长安碰了一鼻子灰,愤然离去。历史注定了杜甫是又一个碰壁者,直到困守长安第十个年头,才得到一个河西县尉的差事,杜甫不愿做鞭挞人民、折腰权贵的违心事,所以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个职级为正八品下的军械仓库管理员!这跟杜甫窃比稷与契的愿望,差距也实在太大了。




这十年,杜甫还看到了盛唐的当权者们的穷兵黩武,和由此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为了满足统治者扩展疆土的野心,老百姓背井离乡,服役边关,老死而不得返家,杜甫在诗中指斥道,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勇敢地为人民鼓与呼。

杜甫以一个鲜活的生命,真实地体验着盛唐的寒暖,这比起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应该是更具体而细微的。还是那句老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老百姓的感觉,在述说着另类的历史,也往往被掩盖在文治武功的粉饰之下。

杜甫是一位儒者,但又不是一位死守儒家经典不谙世事的腐儒。他穷困之际仍不忘国家的兴亡,人民的安危,穷年忧黎元,并没有遵循儒家的古训而独善其身。他也没有遵循孔子的教导,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因为官职卑小而退身世外,而是位卑未敢忘忧国。

杜甫是一座丰碑,他以血肉之躯巍然屹立在盛唐的基石之上,以自己写实的诗句记录下一个盛世背后的阴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ae15468f524ccbff02184c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