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名词解释

2023-01-18 03:28: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传播学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传播学,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5传播流程: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6编码和译码(或解码):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译码: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

7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8组织传播:是——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9可读性:原意指新闻、文学作品等易于阅读的程度,即作品使读者易于接受和了解,而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10施拉姆: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他是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他先后在伊利诺大学、斯坦福大学、衣阿华大学和夏威夷东西方研究中心建立了四个专门的传播研究机构,培养了大批人才,编辑出版了近30部著作,500万字,其中的《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为前人经典性成果的荟萃。他自己的代表作有《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等,从70年代末起施拉姆曾多次访华,给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带来有关传播学的新鲜信息

11问卷:是指为进行标准化的调查而编制的,由一组有机联系的提问所构成的表格 12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地描述的研究方法。

13实用语义分析:这一分析方法是对文字符号进行系统分析,椎究特定信息出现的原因和可能的后果。 14控制实验法: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人为地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后果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15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作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16抽样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查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17随机抽样形式:就是使总体中所有个体具有相同的被抽中的机会的抽样形式。

18偶遇抽样:又称为方便抽样,是指研究者将其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环境中所能遇见或接触到的人均选人样本的方法。

19判断抽样:又称立意抽样,即研究者依据主观判断选取有代表性的对象作为样本,这种样本的代表性取决于研究者对总体的了解程度和判断能力。

20雪球抽样:这是一种像滚雪球一样凭借自然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由少到多逐级扩大的抽样方式。雪球抽样在传播学研究中多用于调查某一特殊人群的传播活动,是介于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之间的一种抽样方法,它的常态是非随机的。

21定额抽样:又称为配额抽样,是研究者按某种既定的标准将总体分层后决定其分配比例和数额的非随机抽样形式。

22个人的社会化:大众传播通常能够潜移默化地使个人接受或认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使个人和社会取得协调一致。

23异化: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脱离盛产者、同生产者相对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统生产者的一种社会现象。

24文化霸权:葛兰西提出。文化霸权是指统治者除依赖暴力来维护社会政治经济秩序之外,还必须具有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由此导致被统治者在心理观念上的顺从和满足于现状,而这种领导只能建立


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共同信仰上,也就是建立在统一的意识形态之上。

25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是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到达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

26知识沟理论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这就是知识沟理论

27卢因:原籍德国的美国社会理学家,创立了著名的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首创了群体(团体)力学场论,杰出的心理学家。他还提出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等概念,有力地促进了传播学的建设。其代表作有《解放社会矛盾》等。

28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29自信心假说:贾尼斯认为在自信心的强弱和可说服性的高低之间存在着密切相关,即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自信心越弱,可说服性越高。这一结论被称为“自信心假说”

30控制研究:就是专门考察传播者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与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是传播学理论探讨中的一个主要领域。

31语义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是以文字符号所含的信息意义作为分析单元,对所反映特定内容文字符号作统计分析,它不是局限于字面,而是根据文字所涉及的语义内容来分析的。 32抽绎:就是经过选择和舍弃,引出事物的头绪来。

33媒介即讯患:是麦克卢汉的重要著作之一,“媒介即讯息”又是他的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麦克卢汉的传播学研究,一反美国传播学重内容、轻媒介,对媒介和内容(讯息)加以区别、分开的传统,出语惊人地声称,“媒介即讯息”。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而媒介所传递的是什么样的特定内容,反倒无关紧要,像是“家贼扔出去的肉片”,是用以转移看家狗的注意力的。

34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

35渠道:在传播学研究中,我们将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进行交流的各种途径、手段、方式,通称为“渠道”。

36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中提出的概念,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37政治既有倾向:指的是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态度。 38“说服性传播”的效果:也称为传播的说服效果,指的是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在各个意义上,它是一种“纯效果”。

39“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

40环境监测功能:指通过传播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了解足以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或威胁,作为人们决策或付之行动的依据。施拉姆曾把它比喻为“雷达功能”

41社会协调功能:指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作出有效的回应,把人们的视线集中到适应当前情况的最重要的事件或事情上来。

42文化传递功能:它是指大众传播能够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继续教育离开了学校的成年人,从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8ea78e9998fcc22bcd10dc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