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

2022-04-01 15:17: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文学史》,欢迎阅读!
文学史,古代
第一卷 总绪论

1、如何理解“三古、七段”?P11

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末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呈现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视为断限的根据,而将其他的条件视为断限的参照。

2文学发展变化的九个方面是什么?P12 1)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2)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3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4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5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6文学流派的发展变化;7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8文学传媒的发展变化;9)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

传说时期的文学 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 诗乐舞紧密结合 1、什么是“传说时期的文学”?P21 远古歌谣和神话。

2、什么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P22 甲骨文和金文。其产生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意义,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3、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请举例说明“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诗歌发生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P23 《诗经》中的作品都是乐歌,而其中的颂诗,是祭祀时用的歌舞曲。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形态

文史哲不分 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 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1、如何理解“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先秦文学,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文学”?P23 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先秦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和哲学作也富有文学意味。

2、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它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者和创作年代都难以指实。

第三节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由巫到史 贵族文学的兴起 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

1、如何理解“由巫到史”的变化?P24

1)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巫觋在商代具有重要的地位,远比在周代地位高。他们理所当然地也是文学的创造者。巫觋作为文学


的创造者,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衰亡。

2)上古巫史不分,史的职务起初也是宗教性的。随着商周之际鬼神地位的下降,人事受到重视,史官发展了人事方面的职能,并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2、贵族文学的兴起P25

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成了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周朝同时也有许多民间歌谣,这些歌谣的作者大多是平民。据说这些诗歌经过专人采集后,由掌管音律的乐官、太师修正、加工,再演奏给天子听,以观风俗,知得失(《诗经》中十五国风的来源 3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P26

春秋战国之际,分封制度的解体,导致了上层贵族地位的下降和下层庶民地位的上升。于是,在贵族和庶人之间兴起了一个士阶层,士的人数迅速增加,他们的社会作用也日益重要。着贵族阶级的衰落,官学或私家传授出现了危机,于是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应运而起,文化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士的手里。士的地位空前提高,推动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当时诸子并起,代表不同阶级、集团的利益,他们议论时政,阐述哲理,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4、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其演变过程,与文学繁荣的趋势是一致的。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显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P26

第四节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 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 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楚地文化与楚辞 1、先秦文学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大致上可以分为哪三个时期?P26

夏商、西周春秋和战国。 一、夏商 1贯通夏商文化的不仅是某些相同的制度最主要的是贯穿于这些制度背后的意识形态,都是以原始宗教为主的。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而夏商文学是与此时的原始宗教密联系的。

2)夏商时代已有较为完整的歌谣出现。

3)巫史文化的昌盛,同时也促进了散文的发展。 二、西周春秋

1)随着周初分封制的推行,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自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克己复礼”,旧的巫术宗教文化逐渐被取代,礼乐文化成了主流(即: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礼乐”的精神实质是对社会秩序自觉地认同,而这“礼乐”概念或制度又是从前代原始巫祭文化尤其是巫祭仪式中发展出来的,这些礼仪的目的在于维护等级制度,它的核心是“德”“仁”等一些政治伦理观念。周代的文化改革家们正是通过这一“神道设教”的方法,巧妙地完成了理性文化对原始文化的突破。

2)周代敬礼重德的理性精神,使人类社会和人本身的地位得到了肯定个,各种神灵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怀疑和否定,殷商时期那种浓厚的巫术宗教色彩减少了。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历史的关注源于对现实的关注,当神灵不再作为人们行为的动力,不再给人们指示方向的时候,历史的意义就显现出来了。尤其是在社会变革时代,们更需要从历史中寻找行为的根据和经验教训。因此,周代的历史意识空前发展起来,史官原来的宗教职责迅速淡化,他们以自己的历史知识和职业信念自觉地肩负着对现实的责任,所谓“史官文化”也因此而成熟。 3 2商代韵文包括《周易》中某些卦爻辞,这些挂爻辞多采用谣谚的形式,若舍去其中的“占


断辞”,便是简短古朴的诗歌。这些诗歌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萌芽状态怎样的特点?P27 诗歌内容或怨上刺世、申诉痛苦,或抒发爱情、歌咏劳动,运用象征、比兴、白描、叠咏等手法,用韵参差错落,灵活多样。

3、完整的散文作品出现在什么朝代?其代表作是什么?P27 商代。《商书》 4、中国什么时候开始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P27 西周。

5、先秦史传散文的顶峰之作是什么?P28 《左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855d78683d049649b66584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