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论语·为政》的为政之道

2022-04-13 15:05: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论语·为政》的为政之道》,欢迎阅读!
论语,为政之道,为政
论《论语·为政篇》的为政之道



众所周知,《论语》作为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载了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其中包含了许多儒家的治国、修身、伦理、教育的重要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论语·乡党》中的“食不言,寝不语”,体现了孔子的对“礼”的重视,这里的“礼”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礼节;又如,《论语·里仁》中提到:“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说明孔子崇尚“仁德”,反对罪恶。除此之外,《论语》中所阐述的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观念随历史的长河一步步沉淀,一直到几千年后的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所广泛吸纳,当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正好体现了孔子的“德治”观。由此可见《论语》以及儒家思想对现实中国的人文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政》是《论语》的第二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本篇涉及到政治教育道德修养等多方面,其中的思想精髓也被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继承与发展,并且一步步得到升华,直到今天,其理论内涵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为政》篇的现实意义,在这里我想单独阐述其为政之道。 一、德治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德治”,即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他主张对统治者,要求统治者集团以身作则,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对百姓,重视对百姓的道德教化,“为政以德”,德主刑辅。《为政》中有提到: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段话正好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同时也是《为政》篇中的第一句,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又比如,《为政》中说: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联系我们当今的法制思想,我们必须明白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除此之外,《为政》中还有提到: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这句话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孔子认为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这种思想在人治社会中通过感化对统治者行为的约束,对国泰民安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种思想的基础是建立在人治社会上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上的,其作用在当今法治社会有一定局限性。

对于孔子的“德治”理念,在当今这个法治社会中似乎不见得那么有说服力,毕竟,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的确,仅凭道德教化大众,将道德作为为政的决定因


素无疑是不正确的,因为道德不具有国家强制保障,对维护社会稳定不具有威慑力,其作用是有限的。相比,依法治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规范稳定作用,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首选方法。法律是由理性创造,并理性地实施的,但理性对人文社会有极大的局限,卢梭就对理性进行过强烈的批判,认为纯粹的理性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人性,毕竟,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在这种程度上,道德教化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思想道德不仅能教化大众,扬正气,促和谐,而且能为法律提供价值准则和道义基础,所以,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这个治国方略应该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尤其是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下的中国,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已经越来越重要。所以,孔子的“德治”观点虽有不足之处,但其“以德治国”的内涵对现实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任人唯贤

任人唯贤,顾名思义,就是选用有德才的人的意思。《为政》中有一句话阐述了孔子的“任人唯贤”的思想: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亲君子,远小人,这是孔子一贯的主张。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仍是如此。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非亲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干,也不会被选用。孔子的这种用人思想可说在当时是一大进步。“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不失其珍贵的价值。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选拔已越来越成为大众热议的问题。高考地域政策的不平等,官本位和以学历论人才的影响强烈,人才选任中人际关系的作用仍然突出等一系列消极现象依然存在。人才是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力量,人才的能力发挥得越大,所创造的社会价值才越多,社会前进的脚步就越快。虽然近几年我们在人才资源的合理调配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合理培养与运用人才的任务还很艰巨,需要社会一起努力,但首先必须要本着“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原则,只有这样,社会的大批优秀人才才拥有用武之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的中国梦。 三、损益

《为政》篇提到: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该句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它的含义是增减、兴革。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没袭,也有改革、变通。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时代,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当然,他的损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变周礼的基本性质为前提的,这一点体现了他思想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认,孔子对历史的前进持乐观态度,赞成通过变革来是人类文明更加繁荣。

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从一个时期过渡到另一个时期,改革在所难免。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义建设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综合实力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的主要矛盾,惠及十三亿人口的全面小康还未实现,在国际社会上,领土争端、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威胁依然存在。在新的时期,我们应有敏锐的洞察力,认清时代要求,果断抓住时机,坚持实事求是,顺应时代潮流,加快改革步伐,实现最大的改革突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由几千年前人治社会土壤所培养出的《论语》为政篇,虽然在当今法治社会的作用远不如从前,但不可否认我们正是继承了先人的意志才有了今天的发展,正所谓:“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对于《论语》所表达的思想观念,应将其放入当代社会去进一步验证,积极的我们应当保留,消极的我们也因改造或剔除。但无可否认的是,文明的力量是超越时空界限的,我们应从文明中找寻力量,找寻属于人类的宝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80d03d4172ded630a1cb60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