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研究

2022-12-21 07:26: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居民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研究》,欢迎阅读!
素和,机理,居民,作用,行为
居民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研

作者:徐敏慎等

来源:《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8年第11



要:本文以我国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为背景,居民环境行为为研究对象,以建模为基础,辅助以问卷调研等形式,对亲环境行为的社会现状与社会心理进行了研究,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善亲环境行为现状的举措与具体方法,以更好地缓解个人和集体利益矛盾,解决社会困境。

关键词:亲环境行为;环境保护;社会困境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4-9146.2018.11.030

1 亲环境行为的发展现状

亲环境行为是指所有对环境产生较小负面影响的行为。亲环境行为绝不只是单纯的一个环境保护问题,它更侧重于从社会困境的视角展开,所谓社会困境,又是矛盾十分尖锐的一部分:即个人和集体的利益是相互冲突的,当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不可避免地要给集体利益带来损害。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秸秆处理。经过政府部门多年的宣传,农民都知道焚烧秸秆会造成空气污染,破坏土壤结构,而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对秸秆进行综合利用可保护环境,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但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农民仍然选择焚烧秸秆。究其原因,不是这些农民刻意破坏环境,而是因为秸秆处理过程成本太高,农民难以承受,只好选择一把火烧了,可焚烧秸秆引起的环境问题却需要花更大的代价来解决,这就是面对环境问题时遭遇的社会境:亲环境行为面临着集体获得的长期受益和个体获得的短期受益之间的冲突。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国家也在不遗余力地呼吁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预期还存在较大差距。以陈宜瑜等为代表的国内一大批学者也开始倡导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作为优先行动,并开始关注居民环境行为的相关问题。崔凤和唐国建、彭远春、李金兵等从环境社会学的视角,对居民环境行为的重要性进行讨论;武春友和孙岩、王凤和阴丹、常跟应和李曼、吴向阳等针对我国不同地区居民的环境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些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我国现实环境问题相比,研究热度、领域广度和理论深度依旧不足,同时对居民环境行为形成与演变的内在机理分析尚不充分,也缺乏对新时期我国环境现实情景特征的深入表征,从而使得研究的实践指导价值不够具体。为此,笔者在南京市各区进行了问卷采集和实地访谈,收集到更多数据和人们更具体、多样的看法。调研发现,有将近70%的受访者对亲环境这一名 词感到陌生,而且对亲环境的认知大多来自电视、电脑等浅显的媒介,没有太多的书本阅读量与知识储备,这表明亲环境行为的思想与观点并未深入人心。

2 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

通过采访、调研,查阅文献,请教老师等多种方式,初步建立了亲环境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示意图,见第31页图1

通过建模分析可发现,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层级是多重的,亲环境行为最重要的社会体相对于政府及有关部门,每个人则是更为重要的对象。


1经济收入是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与亲环境行为联系最密切的因素是个人经济收入。众所周知,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社会人群(尤其是低收入人群)更倾向于选择前者,这其中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社会经济实力尚不足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1]。从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可知,人的欲望是按层次逐级递升的,只有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才会向高一层次发展。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我国公民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经济收入水平不可避免地成为我国亲环境行为发展的一大阻碍。

2)人们的心理特征复杂,影响多样。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受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必须承认,教育是改变一个人,让其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的必经之路。问卷调查发现,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人,对亲环境有更深的认识与更积极的态度。同时,从众心理(如别人不打扫办公室,我也不会打扫)与参照依赖(如别人的房间不整洁,我没必要收拾自己的)对一个人思想行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著名学者BLACK指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心理,有的是因为懒惰,有的是因为缺乏兴趣。调研中,当问到“早晨是否愿意早起10 min放弃私家车选乘公交车”时,只有约20%的人明确表示“愿意克服早晨的起床气来乘坐对环境更有利的公交车”。由此可见,在当今社会现状下,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人们很难做到完全放弃自己的利益来达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3)亲环境行为存在性别差异。值得一提的是,调研中发现,居民亲环境行为所针对的领域是不同的,有趣的是,这与人们的性别有一定的关系,女性更倾向于她们私人领域(如自己的房间)内部的亲环境行为,而男性则更倾向于在某些成本较高的公共领域(如办公室)。其原因大概是因为男性想要一个整洁的环境并非是本能的诉求,而是想通过这些展示自己的生活态度,也就是说更多的是一个“面子问题”。这可能也是未来推动亲环境行为乃至所有环保行为的一个次要方向[2]

3 推动亲环境行为的举措与方法

目前,亲环境行为的思想与观点尚未深入人心,我国大部分居民仍然终日忙于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与基本目标,因此国家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与引导,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问卷调查发现,有高达40%的人认为政府部门是推动亲环境行为的最关键因素。着眼于环境问题本身,强调硬技术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或通过行政手段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确实可以快速有效地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府主导型环境保护体系,使现有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相对偏重于自上而下的政府一元治理,单靠政策法律或技术手段,而缺少对居民主体环境行为的诱导,无法真正实现从“治标”向“治本”的嬗变,政府高效的调控,正确的政策,绝对是引导人们推动亲环境行为的重要一环。

亲环境行为很难在短时间内深入人心的原因,不只是人们的环保、守法意识差,政府部门推行不够,监督系统不力这么简单,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社会经济实力尚不足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导致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所以说,对于亲环境行为的彻底推动与解决,最根本的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此外,还需要加强教育的力度、道德的宣传,努力克服个人的懒惰、责任的逃避、实践的缺乏。政府部门应考虑社会个体,尤其是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的个体的切实利益,作为个体,也应该为了社会利益奉献些许。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问题与亲环境行为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时至今日,无数优秀的大师与学者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社会进步与人类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笔者希望借助对居民亲环境行为的研究,促进居民亲环境行为这


一外来词汇与我国基本国情相结合,加快有关测量工具的本土化修订,充分利用各种研究成果,指导大众塑造亲环境态度和行为。

参考文献:

[1] 张晶晶,余真真,田浩.亲环境行为的情理整合模型:生态情

感卷入的作用[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6(8):484-492.

[2] 刘建一,吴建平.亲环境行为溢出效应:类型、机制与影响

因素[J].心理研究,2018,11(3):261-268.

(责任编辑 尚晓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748d2f7b9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e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