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整理》,欢迎阅读!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四大人生喜事,最重要的莫过“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下面由我为你整理的资料,欢迎阅读
中国封建王朝通过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方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创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趋向衰落,光绪二十七年1901,武科考试正式废止,历经1300余年。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观念和社会风气有重大影响。 简介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方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场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开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
1 3
设进士科,用考试方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方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严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科举制度
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根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那么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
2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68cbefbfe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