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没骨法”溯源及没骨花鸟画的当代特征》,欢迎阅读!
“没骨法”溯源及没骨花鸟画的当代特征
作者:张勤
来源:《艺术评论》 2015年第8期
张 勤
当代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继承传统与艺术创新始终是艺术家们在艺术研究与创作中所遵循的两条主要脉络。他们在努力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着力研习传统的技法技能,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求新求变。近年来对“没骨法”的深入研究及运用就是在传统语境下融合当代文化、大胆创新的实证。
一、“没骨法”概念
所谓“没骨法”,即“花鸟画中不用笔墨,纯以彩色画花卉” [1]的一种技法。当代著名没骨花鸟画家李魁正如此阐述: “没骨画,顾名思义,就是把骨隐没于皮肉之内。也就是说没骨画在画面中不勾勒物像轮廓,直接以墨和色描绘物象,因此,它不受轮廓线的约束,它既可以在工笔和意笔之间发挥其特有的造型自然生动的特点和优势,又可以根据需要做偏工偏写的选择。 ”[2]
二、“没骨法”之流变及代表画家
以“没骨法”创作花鸟画,被称为“没骨花”。“没骨花”古已有之,《中国绘画源流》中描述最早的“没骨花”是河南临汝出土的彩陶,“只以色彩布成,不加钩勒,可谓为没骨画的先驱。 ”另有山东金雀山出土的西汉早期帛画,以淡墨线和朱砂线起稿,“更以各种颜色平涂亦可谓为没骨画。 ”此外,南朝张僧繇尝画“凹凸花”,即没骨之法,《唐朝录》载,尉迟乙僧亦尝作“凹凸花”。[3]唐诗云:“玲珑丹彩散天葩,刻画争传没骨花。 ”至五代,布衣大夫徐熙爱以“没骨”体创作花鸟画,“花上设色古谈,以没骨法为之”。其孙徐崇嗣发展了这一技法,成为朝野欢迎的画法之一,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没骨”名家,如北宋的赵昌、赵佶、刘常,南宋的徐禹功等人。元代钱选、明代沈周,在工笔、写意花鸟创作之余,也多有没骨花鸟画的创作。至清初,恽寿平“斟酌古今,以北宋徐崇嗣为归,一洗时习,独开生面,为写生正派�� ”,经由以恽氏为代表的“常州画派”的大力发展,“没骨花”进入空前鼎盛期,至此,“没骨法”已非常成熟丰富。此后,又出现了华_x0001_、“海上三任”、居廉、居巢、陈之佛、俞致贞等杰出的没骨画家。
三、传统“没骨法”的主要技法类型
传统“没骨法”主要以“不用线条,直接以墨或色描绘物像”为主要特征,主要有凹凸晕染法、点染法、点渍法、接色、撞色、撞粉、撞水法、积色、积墨法、虚染法、洒盐法、冲水法”等常见方法。
1.凹凸晕染法
“三矾九染” ,是工笔画的基本功,也是没骨花鸟画的技法基础,不同于工笔花鸟在白描稿上分染,没骨则直接进行晕染。叶鹏飞老师曾评恽南田的色彩为何能达到千变万化,认为主要得力于渲染:“俗人论画,皆以设色为易,岂知渲染极难。画至着色,如入炉钩,重加锻炼,火候稍差,前功尽弃。 ”
2.点染、点渍法
点染,又称点跺,一笔点出浓淡干湿,即所谓“粉笔带脂”的点写之法,多用于花头的点写。点渍,用宿墨或颜料进行点染,形成一些渍点的效果。《图画见闻志》援引徐铉的叙说,“徐熙以‘落墨为格,杂彩副之。迹与色不相映隐也。 ’”落墨为格,主要指点染、点渍之法。米芾评:“徐熙画,不可摹”。[4]“没骨法”具有不可复制性,随性点染的笔触十分生动,富有野趣,别见风致。
3.接墨、接色
又谓接染,即分染时两色相接,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提染加工,形成自然过渡效果,又营造一种变幻多姿的氛围。如十二届全国美展作展中,张晓彦的《一品红》中,禽鸟以接墨法表现,其叶以接色法表现。
4.撞色、撞粉、撞水
撞色,亦为两色或多色相接,不同的是,色与色相撞时所含水分较多,冲水撞色,一般一遍而成,不作提染,取其活泼生动的效果。
另有积色、积墨、虚染、洒盐、冲水等诸法,都体现了传统“没骨法”的主要特征:兼工带写,一步到位,形神兼备。
四、当代没骨花鸟画的特征
“笔墨当随时代”,在当代中国,于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怎样汲取多元文化中的有益元素,全面拓展中国画的表现力,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1.强烈的时代感
不同观念与审美情趣的融入,让当代没骨花鸟画呈现强烈的时代感。因此,许多艺术家在传统基础上勇于开拓、不断突破,形成了自己的全新风貌。如中央美院郭怡_x0001_先生受印象派启发,以不同色相的鲜艳色彩进行点跺,让读者在欣赏时自己用眼睛完成色彩的视觉融合,这一理念在没骨创作中成功地运用,使画面立刻生动活泼起来,此外,郭先生主张技法重组的理念、大花鸟精神、野草地也是我的花园等观点都为中国当代没骨花鸟的发展打开了开阔的思路;中央民族大学李魁正先生的光影效应、色彩构成、材料研究、文人笔墨等诸理念及“泼绘”法在没骨创作与教学中的应用,是摄影观念及中西融合理念在没骨创作中的成功尝试;再如旅美画家裘楫木先生注重色彩的构成意味,使画面平添一 份现代审美情趣;林若熹先生从日本的图案学中汲取养料,以色块组合、大胆对比表现现代审美等创作理念,都为中国当代没骨花鸟画的形成不同的风格面貌而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2.多元表现技法
更多技法元素与传统没骨法相结合,拓展了没骨花鸟画的表现方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我们学习、研究传统技法、同时吸收外来元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当代“没骨法”经中西融合,从不同角度进行整合和重组,“洗染”、“烘染”、“拓印”、“揉纸”、“喷弹”、“贴箔”、“打磨”、“拼贴”、“泥金”、“沥粉”、“蛤粉打底”等等技法,都使“没骨法”得到了空前的丰富与繁盛,画面肌理及效果得到拓展,逐渐形成了一种与其他艺术形式互为交融的艺术样式。如中央美院赵宁安先生没骨花鸟创作中用“拓印”法作底色,达到平面化、装饰化效果;苏百钧先生将“撞粉”、“积色”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以丰富和谐的色彩来表现中国传统诗情;天津美院贾广健老师,以山水画的皴法与点跺法相结合,以不同阶层的墨色为主,创造了清新的素色没骨新风;十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中李天军的《金髻太平》颇为引人注目,即为揉纸、沥粉之作。
3.材料综合创新
综合材料的运用,增加了画面的趣味性和时代感。当代中国画中运用的材料可以“繁富”二字来形容:除了传统的天然矿物色颜料和透明色颜料,现代高温结晶色、珐琅、金银箔、水彩、丙烯等颜料为创作提供了新的尝试,高温结晶色、色质粗细有别、色相饱满丰富,可以产生不同的质感效果;此外,粗绢、草皮纸、金银箔纸、水粉纸、素描纸、板材等材料比传统宣纸、细绢丰富得多,都被画家们用来尝试创作过没骨画,往往因为使用不同材料,因其纹理不同、吸水附色效果各异而产生了料想之外的特殊肌理。如赵宁安先生喜用毛边纸、苏百钧先生
对爱用粗绢,胡明哲老师对岩彩及金银箔的使用等等,都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没骨法”的成就。
此外,传统没骨花鸟画多为折枝花卉,鲜见构图开张的大幅创作,在当代,画家以饱满的热情、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素材、多层次的构图表达了一种盛世情怀。
“没骨法”及没骨花鸟画在整个中国画坛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没骨法”的广泛运用与发展,没骨花鸟画的日新月异的进步与繁盛,体现了艺术家们高昂的创作热情、严谨的创作态度及契而不舍的创作精神,正如恽寿平当年所发感慨:“作画须优入古人法度中,纵横恣肆,方能脱落时径,洗发新趣也。 ”[5]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没骨法”及没骨花鸟画将更加多姿多彩!
注释:
[1]刘治贵.中国绘画源流[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2003:383.
[2] [3]李魁正.没骨画的表现特质与时代机遇,时代与民族精神[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110.
[4]谢稚柳.书画鉴赏 [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29.
[5]恽寿平.中国历代书学画论丛书——南田画跋[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29.
张勤:江苏师范大学讲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65e7fc535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