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育学案例》,欢迎阅读!
12.“排名榜”带来了什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期末考试刚刚结束,几位学生怯生生地找班主任,几乎是 “ ”用哀求的语气对老师说: 别给我们排队了。 孩子们的目光里充满了惶恐与不安。这位教了 20 多年书的教师心头一热, 而眼湿润了。事后, 他对记者说:“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到了那一份沉重。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调查专家小组的一项调查显示:96的学校给学生按考试成绩排名次,经常排名次的占 68;75的学生对全班分布分数和排名次感到紧张、害怕,甚至讨厌。请依据以上实例,分析“排名榜”带来了什么?(分析文章必须在 300 字以上)
答:① 以上实例告诉我们, “排名榜”给相当一部分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可能会有一些学生会把这种压力转化为奋起直追的动力,但不容否认,必定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承受不了这种心理压力而造成心理障碍, 厌学、 厌世,甚至轻生。这怕是违背“排名”初衷的。②“排名榜”还带来了老师对学生教育的简单化。一个教师所面对的学生集体,兑付有各方面发展得好一些的学生,也会有各方面发展得差一些的学生。教师要使优等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使差生跟不上整个学生集体的发展水平,就不能不研究优等生和差生的特点及其教育对策。 “排名榜”想通过排名次达到优的更优,差的轻优,愿望虽好,但往往事与愿违,把教育的复杂性简单化了,肯定达不到预想的效果。③“排名榜”还把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简单化了。排名次往往是排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主要是记忆、理解书本知识)的名次。用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学习成果,显然是不科学的。根据多种智能理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学习成绩不好,并不说明他的其他智能差。 同样学习成绩好, 不等于他其他智能好。 因此,“排名榜”不科学,应废止。
11.我是一个 9 岁孩子的家长。在孩子 5 岁时,我就开始带孩子去各种特长班上课,以培养和开发孩子的智力。可是,近一段时间,孩子拒绝去特长班上课,在学校也拒绝学习任何新东西,而且性格变得孤僻。我想尽了各种方法,他都不肯再学习。我真不知道怎么办,请帮助我。 这位家长望子成龙的努力为什么适得其反? 请从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关系进行分析。
答:①这位家长遇到的问题,其实是教育与青少年身心发展关系问题。人的身心 发展是指人的身体的发展,知识、技能的获得,思想品德的形成,审美情操 的陶冶,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发展。 ②教育与年轻一代身心发展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教育促进儿童青少年的 发展,儿童青少年的发展依赖于教育;另一方面,教育作用的发挥又受年轻 一代身心发展的状况的制约。要使教育正直发挥作用,就必须根据年轻一代 身心发展的规律去进行。这就要求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顺序循序渐进地进 行;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根据儿童身心 发展不均衡性在其最佳时期给予合适的教育;根据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实施 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收到最佳教育效果。③材料中的这位家长, 虽然望子成龙心切,但其做法违反了教育规律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所以适得其反
10.前不久,笔者在一次出差途中,恰巧与某旅行社组织的一个小学毕业生夏令营同在一个硬卧车厢。 在十几个小时的旅行中发现,这批小学生不仅有的带着真皮旅行包和高档生活用品, 而且许多孩子不吃团里发放的方便食品,大量购买钦料、食物、纪念品,甚至三俩结群走七八节车厢到餐车吃“小炒” ,十元一盘的果盘更是供不应求……如何看待这些孩子的消费现象?请从劳动教育或三结合教育方面进行分析。
答:这些孩子的消费现象反映出我们当前教育面临的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这就是如何引导中小学生合理消费,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从教育这个角度看,这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①强化学生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感情, 使他们形成良好劳动习惯教育。 通过教育,让学生树立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思想意识,养成合
理消费、文明消费的良好生活方式。②加强三结合教育。在学校强化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同时,家庭、社会要密切配合,形成三结合教育合力, 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克服上述材料中所表现出来的学生不良消费行为。
9.有个成绩不太好的学生, 上课时特别爱举手回答问题,甚至有时老师问题还没说完,他便把手高高举了起来,让他起来回答时,他又不会。老师课下和这位同学聊天,问他原因,该生说: “班上的同学总笑我成绩不好,说我傻,我不服气,所以老师提问时我总举手,是想向大家证明我不笨。 ”老师了解了原委后,并没有批评这个学生,而是和他订下君子协议: “以后老师提问时,如果真会回答,你举左手;如果不会,就举右手。 ”在以后的课上,老师抓住该生举左手的机会,让他回答,并好好地表扬了他。从那以后,这个学生在学习上很有起色,不久就跨入先进生的行列。你认为这位教师的做法如何?请从教师的职业道德方面进行分析。
答:①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教师职业的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准则。 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做到“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是做好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沟通师生的感情桥梁。热爱学生就要公正无私,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落后生、差生。 ③材料中的那位教师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他发现那个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老举手,让他回答时又不会。而对这种情况,他不是训斥、讽刺,而是深入了解学生,了解情况后, 又协定恰当的方式鼓励这位学生,终于使这位后进生跨入先进先行列。这正是这位老师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
5.有人说: “学习和研究教育学是学校领导的事情,教师是从事教学的,只要把学生教好就行了,学不学教育学无所谓。 ”
答:①这种认识是不对的。②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提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科学的教育理论追求的是真理,反映的是规律,它以客观的身份对实践说话,使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实践内容更丰富,方向更明确,效果更理想,从而增强其科学性和应用的普遍性。教师在教学第一线,只有认真学习和研究教育学,才能使自己的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其次,教育理论能指导实践。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育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去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认真研究教学过程的本质和特点,研究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状况,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遗产,从而提高教育和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最后,教育理论推动教育改革。教师是教育改革的直接参与者,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理论,才能做一个改革的自觉号召者。③如上所述,那种认为教师“学不学教育学无所谓”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6.有些教师要求迟到的学生先喊“报告” ,待讲课教师允许后从前门进去,说明迟到理由……经教师同意后方能入座;有些教师怕影响多数同学听课,将迟到学生一律关在教室外, 待讲完课才让进入教室;还有的教师允许迟到的学生进入教室,但都在教室里罚站很久。你认为这几种做法如何?应如何正确对待?
答:①第一种做法是正确的。学生迟到总有迟到的理由,让他说明理由,是教育其本人,也是警示他人,应遵守上课纪律。②第二种是不正确的。这实际上剥夺了学生上课听讲的权利,不是正确的教育学生的方法。③第三种更是错误的。因为这实际上是变相体罚学生,是与教师的职业道德相违背的做法。
7.有一次,女教师画了一个圆圈儿问大学生: “这是什么?”大学生思考良久,才底气不足地说了一句: “可能是零。”又一次。女教师画了个同样的圆圈儿问一群小学生: “这是什么?”孩子们立即七嘴八舌地回答: 、 “是太阳”“是烧饼”、 、“是足球”“是西瓜”?“是老师的大眼睛! ”……女教师听了,不由得目瞪口呆!你对这一现象有什么看法,请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观点分析。
答:①这一现象表明:应试教育应当废止,素质教育必须实施 ②应试教育注重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而忽视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才有大学生对同样一个问题的答案不如小学生的丰富多彩, 从而证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想象能力远不如小学生, 这是应试教育造成的 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只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8.“新时期中小学师生关系大调查”中,从学生答卷反映的情况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只有 12.3的学生首先想到教师, “心里有话要说的时候”,只有 48的学生找老师说。而从教师答卷调查结果看,却有 90.2的教师认为“所有学生”或者“大部分学生都很信任”自己,有 81的教师愿意与“所有学生”或者“一部分学生”交朋友。而当调查问到“有人认为,对学生适当体罚是必要的” ,居然有 53教师“可以理解” ,认为“确有一定效果”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你认为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答:①调查的结果表明,这些教师还没有树立起科学的学生观。因为学生是教师 的教育对象,了解学生是教育活动发展的前提。调查表明这些被调查的教师 并不了解学生或对学生了解得很少, 这就不可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及身心发展 规律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就会出偏颇。 ②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应建立在民主平等尊重的基础上。教师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新生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对学生要亲切关怀,耐心帮助,平等相待,做学生的知心人。要公正无私,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落后生、差生。要杜绝打骂等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新时期新型的师生关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5a9df8a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