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民间信仰与宗教》,欢迎阅读!
民间信仰与宗教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宗教国家,主要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但同时我国大多数中国人是不信教的,中国人信仰的是祖先膜拜,上升到学术水平就是儒家,降到生活里就是要讲究孝道。同时又由于人们对信仰的需求,在不同地域产生了不同的民间信仰,这与一般意义上的宗教有所不同。民间信仰不同于宗教,但行使着宗教的使命,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传至当地的宗教文化。
关键词:民间信仰,宗教,地域。
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尊重。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俗信以及一般的民众迷信。民间信仰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将民间信仰单独作为一个概念,考虑到它对应于一个官方宗教而存在,而且也因为它有别于制度化的宗教,这一文化体系包括信仰、仪式和象征三个不可分开的体系。从意识形态上讲,它是非官方的文化;从文化形态上讲,它重在实践、较少利用文本并以地方的方言形式传承;从社会力量上讲,它受社会中的多数(农民)的支撑并与民间的生活密不可分。
宗教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包括指导思想(宗教信仰),组织(宗教组织,
如教会,宗侣),行动(宗教组织内的活动,如祭祀,礼仪),文化(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音乐)等等方面的内容。宗教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多数宗教是对超自然力量、宇宙创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它给人以灵魂并延续至死后的信仰体系。宗教可以大致分为自发宗教和人为宗教两大类。自发宗教是非常原始的宗教,一般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宗教。而现代的宗教基本上都是人为宗教。对一种成功的宗教能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且对某一时代人类的社会发展形成较大的影响。
从学术上讲,民间信仰与宗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宗教是一种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而民间信仰则是一种在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以鬼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的民间文化现象。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民间信仰和宗教有着很多的关联。在我国,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原因,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徒在人口中的比例并不高,而更多的是将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相混,有时甚至很难区别哪种是纯粹民间信仰,哪种是宗教信仰。民间信仰的善男信女其信仰心理、信仰习惯、信仰感情与真正的宗教徒没有什么根本区别,但在数量分布上,可以说如汪洋大海,难以计数。宗教和民间信仰在现实生活中的互补和互动,构成了广大有神论群众信仰的基本格局,这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特征。民间信仰与宗教的相同点如下:
1)相同的本质特征
从民间信仰与宗教产生和存在的心理根源上讲,宗教起源于人们对人类无法支配的自然界和社会异己力量的恐惧、敬畏和寻求慰藉。人们需要为心灵找寻一个庇护所,以化解对现世人生的不满与困惑。有研究表明,民间信仰的认识来源,主要是历史遗留的原始宗教,其次是已经消亡的传统宗教的历史残骸,或者传统宗教在民间社会的变异形态。因此,民间信仰在心理根源上也和宗教如出一辙,它关注普通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需求和呼声,给人们精神支柱。在民间信仰中,人们根据各自的需求,找到相应的神明。例如,出海的船民,会寻求海神妈祖的救助;自食其力的生意人,会寻求关帝的保佑;希望早得贵子的农村妇女,会乞求观音菩萨的保佑。尽管这些神灵并不能满足世俗的一切愿望,但他们能给人们带来精神的安慰和幻想的幸福。
从社会功能上讲,和宗教一样,民间信仰的影响和社会功能也具有双重性。作为一种群
众性的社会文化现象,民间信仰是传统文化中一项不可分割的内容,对于传统文化的形成、保护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必须看到,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间信仰及其各种组织,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着低下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因而,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必然会有一定的消极作用。比如历代封建王朝册封了大量民间信仰的神祗以训导百姓,他们宣扬的皇权神授,“三纲”、“五常”等封建道德和迷信思想渗透到民间信仰中,成为民间信仰中“封建性的精神糟粕”。
2)相同的社会属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宗教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我国宗教具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和复杂性的“五性”特点的理论。近年来,在新的时代特征和国际背景下,宗教的长期性、群众性和特殊的复杂性这“三性”特点进一步凸显出来。民间信仰虽然不具备现代宗教的完整要素,不属于传统宗教,有的学者认为它具有自己特有的原始性、零散性和地方性(内三性)的特点,但也同样具有正规宗教的长期性、群众性和特殊的复杂性(外三性)的特点。
3)相交的现实生活
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度里,多元文化和多元信仰决定了不可能由某一种或某几种宗教完全控制和覆盖整个社会。形形色色的民间信仰起着宗教所达不到领域的补充作用,这种达不到的领域包括达不到的地域和社会群体,也包括达不到的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众多的民间信仰是宗教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强有力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反过来宗教也为民间信仰提供了素材。看一看实存于生活中的宗教和民间信仰,我们会惊诧的发现,如果按书本知识对宗教和民间信仰按图索骥,就如同纸上谈兵,缘木求鱼,完全摸不着了头绪。在民间,特别是广大农村,尽管有的信仰可以用信徒所参加的宗教组织来分类,但是明确归属某种宗教信仰的人毕竟不占多数,大多数还是像李景汉先生在社会调查中所写的那样“崇拜偶像,几乎无所不信”。“成千上万的人在这里祭拜祈禳、烧香请愿、参加庙会,而五道神、关帝、老母并不是纯粹的道教神仙,他们的信仰与崇拜活动也不具有任何宗教教义色彩而完全是出于生活实际的目的,如果需要,他们还可以去拜菩萨、去听布道,就像那里的‘万国道德会’一样,既侍奉释迦牟尼、穆罕默德、耶稣,又侍奉老子、孔子”。群众对各宗教的区别并不关心,在他们看来基督教的上帝和伊斯兰教的真主,佛教的菩萨和道教的神仙一样,都是神通广大、威力无边的超人,是人一生命运的主宰和救世主。民间信仰中的许多内容也受此影响,同时吸取了多种宗教的信仰内容和崇拜方式,从而出现了一批看上去或非佛非道、或亦佛亦道、或土洋结合的信仰形式和信仰组织。
宗教和民间信仰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深层内涵都蕴藏着本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飘泊异乡的三胞和祈求外出亲人平安归来的三胞亲属前来奉香祷告,总是和爱乡认亲和崇敬故里英雄人物相联系的。宗教的基础是信仰,也有人认为是蒙昧主义。宗教只要求人们相信,不要求人们问为什么。 宗教并不是迷信,也不带有封建色彩, 所以它可以说是一种高尚的信仰。 近年来,民间信仰问题引起了党政部门和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但要切实做好民间信仰活动的管理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需要和对待宗教一样以“特别慎重”、“十分严谨”、“周密考虑”的态度来对待民间信仰。我国政府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把对宗教工作的方针概括为“四句话”,即“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其中的很多内容对于民间信仰,也是适用的。既要尊重各民族各地区具有民间信仰的这部分群众的信仰自由,又要依法管理相关事务,避免因活动混乱而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大局,积极引导民间信仰活动,剔除消极落后的因素,使之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发展。其次,既然民间信仰活动也要纳入依法管理的范围,因此需要对民间信仰活动的调研和管理办法进行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49b265fbb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