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蒹葭》的人生哲学意蕴

2022-04-19 23:04:3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经·蒹葭》的人生哲学意蕴 》,欢迎阅读!
意蕴,人生哲学,诗经
《诗经·蒹葭》的人生哲学意蕴

作者:蒋兴燕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22



蒋兴燕

(陕西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21

摘要:《诗经·秦风·蒹葭》以其独特的意象呈现出主题的多义性与复杂性,其中不乏对人生美好理想孜孜以求的精神,也揭示出人生永远处于“在水一方”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困境。目标的意义在于它引出一个有意义的过程,而目标的实现过程则是人格的自我完善,精神不断超越的生命成长方式。

关键词:《诗经·蒹葭》;人生哲学;执着;超越

中图分类号:I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136-02

《诗经·蒹葭》两千多年来一直被人们吟唱着,正是《蒹葭》的独特性使千年之后的人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其中蕴含着人生永恒的难题:理想的美妙与现实的残酷,人生重在过程而非结果,人生的幸福有赖于对现实痛苦的超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精神,现实的执着与对痛苦的超越。以下从理想与现实、过程与结果、执着与超越三个方面探讨《诗经·蒹葭》所蕴含的人生的哲学意蕴。关于《诗经·蒹葭》的主旨一直众说纷纭,历史上有美刺说、求贤说、爱情说等。《毛诗序》中说:“《蒹葭》,刺襄公也”劝其遵循周礼。“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隐喻周王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如果顺从周礼,就“宛在水中央”。招贤说:“贤者隐居水滨,人慕而思见之。”爱情说则认为伊人是诗人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宋代朱熹《诗集传》中说:“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傅斯年《诗经讲义稿》称:“此亦相爱者之词。辛稼轩《元夕词》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与此诗情景同。”《蒹葭》一诗主题的多义性恰恰说明这首诗主题的复杂性,正好显示这首诗的多重象征意蕴。追寻“伊人”已经超越了单一的指称,成为人们心中理想的真、善、美的化身,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的象征性。一、理想的美妙与现实的残酷

“伊人”在整首诗中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妙存在。伊人的最大特性是不确定性,她若隐若现,飘忽不定,使诗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上下求索,终不可得,因此诗人陷入难以割舍又追寻不到的痛苦中,难以自拔。“伊人”是诗人朝思暮想的理想境界,但“伊人”却居处不定,时而在“水一方”,时而在“水之湄”,时而在“水之涘”,但无论在哪里,“伊人”都与主人公之间有着一段不可逾越的距离,她始终处在彼岸,难以企及。这正如同理想永远在现实的彼岸。它是那样唯美、缥缈,“伊人”在诗人心中是完美的,但这种美究竟是怎样一种美,诗中却并未言明,这种模糊的影像,且来去不定,飘忽难测,让人怀疑她是否真实存在,然而有一点我们是可以确定的,她是诗人心中至善至美的、可望而不可即的追求目标和人生境界。因此尽管伊人带来极大的痛苦,但它恰恰给人力量与勇气。尽管“伊人”如此完美,但追寻“伊人”的过程却无比艰辛,这种过程的艰辛与目标的唯美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主观感觉上给人一种残酷感,这种残酷来源于几个方面:第一,客观上追寻“伊人”存在着巨大的困难。追寻者与“伊人”之间永远有一条河流阻隔,如果说“伊人”象征着追寻目标,那么“河水”就象征着追寻过程中的种种阻隔、障碍,只要有所追求,而目标又可望不可即,在追寻的过程中遇到种种阻碍,那么这种“在水一方”的人生困境便引人无限共鸣。“伊人”永远存在于河水的彼岸,距离恰恰是伊人给人无限魅力、爱慕与向往的动力。如若理想的人生境界与现实生活融合为一体,道路的漫长与艰辛,我们从追寻时间的不断推移、地点的不断转换


就可知追寻道路的漫长与艰辛。从“蒹葭苍苍”到“蒹葭萋萋”再到“蒹葭采采”,时间推移过程即暗含了追寻过程的漫长。第二,“伊人”的不确定形成了追寻的精神困境。“伊人”是整首诗最为灵动的形象,“伊人”的唯美源于不确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方位的不确定与形象的不具体。从整首诗“伊人”方位的不断变化,从诗人追寻“伊人”的脚步可以探寻一二。时而“在水一方”,时而“在水之湄”,时而“在水之涘”,忽而“宛在水中央”,忽而“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这种方位上的不确定使得追寻者无从确定伊人的态度,不免产生失落与惆怅,这之中有迟疑,有隐忧,追寻的结果有无可能得以实现,这是追寻伊人带来的精神上的困境,对追寻结果的怀疑进而怀疑追寻过程的意义与价值,内心的迷茫不言而喻。其次伊人形象的不具体,伊人在整首诗中是一个美好的象征,但对其描述唯有“在水一方”。她具体的相貌、身份,我们都不得而知,然而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她是至善至美、可望不可即的追寻对象。再加之她飘忽不定,来去无踪影,让人怀疑她是否真实存在。倘若追寻对象的存在与否都成为怀疑的对象,那么追寻的过程的意义附着就成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二、目标与过程、执着与超越

“伊人”尽管飘忽难测、可望而不可求,让追寻者陷入到难以割舍又追求不到的痛苦境地,但她依然时时“宛在”眼前,给人无限遐想,如同黑夜中的一盏灯,给人光明与希望。伊人对于追求者而言是那么重要,是每个人生命中的信仰与希望,没有伊人存在的人生是枯竭的,这种人生哲学成为中国所特有的生命哲学。人生的目标若灯塔,没有人能置人生追求的结果于不顾,倘若真能不在意追寻的结果,那么追寻的过程本身也就不会陷入挣扎与痛苦中。如同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中所揭示的人生哲理:老瞎子和小瞎子为了一张药方翻山越岭,走过山山水水,虔诚地弹断一千根琴弦,只为打开“药方”,重见光明。当老瞎子真正弹断一千根琴弦时,却被告知“药方”是一张无字白纸,顿觉人生的所有希望与信心消失,怀念起以前为了完成目标时那些艰辛的日日夜夜,为什么同为“药方”,以前活得充实、快乐,现在却没有活下去的勇气?这便是理想对于人生过程的引领。理想是目标引领的过程,使得再艰辛的过程也富有人生的意义。“目的虽是虚设的”,但它却引出了一个实在而有意义的人生过程。倘若一开始就将人生的目的结果看得如此透彻,岂不是没有了追求的动力与价值。“伊人”便是人生中的目标,无论其真实存在与否,它的存在对追寻过程本身的引领非常重要。它的两大特点:可望,不可及。可望给人希望,给人勇气;不可及即理想与现实之间永远隔河相望,永远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人生追寻过程的苦痛让人难以忍受,在追寻“伊人”的过程中遭受各种挫折,倍受打击,忽而顺流而下,忽而逆流而上,无论怎样上下求索,似乎都追寻不到伊人,遍寻各种途径却依然无法得到。这正是人类普遍的困境。追寻伊人过程的艰辛体现于两个方面:其一是追寻时间的漫长。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时间上有一个不断推移的过程,证明追寻过程的不断拉长。对追寻者本身而言也是心志的考验。其二,伊人地点的不断转移,由“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由“水中央”到“水中坻”再到“水中沚”,这种地点的频繁转换带来更大的追寻困难。其三是对追寻过程艰难的直接描述:“道阻且长”、“道阻且跻”到“道阻且右”,这追寻过程不仅仅漫长,而且难度不断加大。在追寻痛苦中透露出追寻过程的漫长而艰辛,但反面却正透露出追寻者的执着与真诚。对于追寻目标的执着与坚韧的精神恰恰体现于追寻过程本身。追寻目标“伊人”的美好,在追寻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烦恼与痛苦、失望与希望,一方面让人迷茫,伤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难度的增加,追寻者本身的真诚、执着、纯净便越发强烈地彰显。另外追寻者在追寻过程中的态度也是值得注意的。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借酒浇愁,只是一味地坚定追求,苦苦求索,精神上愈显坚毅,行动上丝毫没有懈怠。上下求索却终不可得,近在咫尺却如远在天边。在这追寻的心态中流露出的是执着与积极向上的昂扬的精神。

在精神世界对生命有一定的洞悉,却依然能满怀热情,本身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对于世间生活,为人生的责任与义务所累,是人生中被动的一面,是被现实世界支配的一面。而超越不是我们从根本上摆脱现实的负累与痛苦,而是我们以一种超越现实的心态看待自己所面对的现实困境。人作为主体,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改造世界,追求自由与美好,然而当追寻经历


痛苦与失望的折磨的时候,如何看待就成为能否超越于现实之上的人生境界分界线,超越之人绝不是离开红尘世俗,遁入虚无世界,而是知其难于上青天却毅然决然地不断追求,不灰心不气馁,精神上坚韧不拔,行动上努力不懈,这才是更高一层的人生至境。

参考文献:

[1]宋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76.

[2]傅斯年.诗经讲义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8.

[3]袁行霈.中国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武学军,吴洁.中国人的诗意存在[J].理论月刊,2006,(3 .

基金项目:2010 年陕西科技大学校级自选科研项目:中外经典诗歌价值教育功能研究ZX10-47

作者简介:蒋兴燕(1976-),女,新疆昌吉人,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人文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语言文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421e66e98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a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