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休宁县状元博物馆解说词》,欢迎阅读!
休宁县状元博物馆
概括:《皇家密档与休宁状元展》 展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提供的世界记忆文化遗产大、小金榜和休宁古代状元、进士的皇家档案文书等。
为什么敢称中国第一状元县?徽州故地,文风昌盛。灵山秀山孕育了古徽州人厚学重仕的传统;加之休宁地理位置优越,信息畅通,这个人口不过18万的山区小县,走出了19位文武状元,而中国科举史上,有案可稽的有名有姓的状元仅为649位。自隋唐实行科举制到清代,仅我省休宁一县就产生文武状元19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状元县”。
状元博物馆的来历:2004年3月,休宁县政府在北京召开“休宁籍在京人士恳谈会”,并向与会乡友赠送现任休宁县委书记胡宁的著作《中国第一状元县》,休宁乡友、著名鉴藏家、北京大学法学院程道德教授当时提议在“状元之乡”休宁筹建“状元博物馆”,得到与会乡友的一致赞同。
状元博物馆的构成:中国状元博物馆坐落在休宁县衙遗址上,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以展示状元文化为己任,兼容中国传统文化与地方民俗于一体的综合型博物馆,由以下建筑群组成:状元文化广场位于海阳钟鼓楼前,占地面积7100平方米。地面以红砂石铺就的“三甲”图案为主,在纵横轴线上建有四柱青石状元坊和“海阳八景”石雕柱,广场北面围墙上镶嵌着16块以千年科举为主题的石雕花窗。
大、小金榜: 为世界记忆文化遗产。乾隆四十年大金榜,休宁状元吴锡铃、中国近代著名考据大师休宁人戴震赫然有名;乾隆三十六年小金榜,休宁人黄轩独占鳌头。
金字牌匾:由罗哲文先生题写的“中国状元博物馆”金字牌匾,高高悬挂在钟鼓楼展厅二层翘檐下方,既醒目悦人又肃穆端庄。
10件镇馆之宝:休宁状元黄思永殿试试卷、乡试题目刻印实帖、洛阳状元胜迹图、御赐休宁状元黄轩“福”字匾、御赐休宁八品顶戴军功牌和御赐休宁状元金德瑛“福”字立轴等。馆藏中还有全国罕见的稀世文物“鱼鳞册”,堪为镇馆之宝。休宁状元博物馆目前共藏有历史文物珍品554件。
为什么能出这么多状元呢?汪顺生(休宁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分析说,首先,休宁是古徽州的地理中心的交通枢纽。古代徽州通往外面的黄金水道就是从休宁开始;其次,休宁自古文风昌盛,是著名的文房四宝之乡,书院、私塾在这里可谓星罗棋布,“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并且休宁较早时期就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木刻出版业,至今仍有不少当年书业作坊的遗址散落各个村落;另外,这里遍及海内外的徽商为学子们到处聘请名师、也为学子们的出游提供了经济条件。
景观柱:青石雕凿,八狮护柱,魁龙腾越,牌楼巍然,四面坊额分别镌刻着“东南邹鲁”、“天开文运”、“状元故里”、“千秋万代”馏金大字。坊前还一字排开着八根巨大的景观柱,一柱一景,用篆、隶、行、楷四书镌刻着昔日的“海阳八景”,或“白岳飞云”,或“寿山初旭”,或“风湖烟柳”,或“松萝雪霁”……
广场北面,正对中央“状元坊”的就是状元博物馆了——前为昔日休宁地标性的海阳钟鼓楼,坐北朝南,红砂岩雕凿,始建于1345年,楼高11米,原为县衙前的樵楼。近年修复,朱阁重檐,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檐下悬挂着大红灯笼,映衬着中间黑底金字的“中国状元博物馆”的横匾。
平政堂:穿过钟鼓楼下的拱门,后面是仿古重建的“平政堂”——有说其前身是休宁县衙遗址,如今堂前立柱悬挂着一幅巨大的楹联:“千载结绳数天下状元几许,九牧分野看邑中人物如何”。呵呵,满是前世“状元县”的骄傲——博物馆的展厅,就设在“平政堂”内,7个展馆,包括“皇家秘档与休宁状元”展、“状元文化和科举知识”展,以及休宁历代名人字画、齐云山碑拓、海阳献宝珍品、鱼鳞图册和“荫馀堂”展,总面积达1200平方米。
拾阶而上走进展厅,迎面是一幅巨大的昔日科举殿试的壁画,壁画前是一尊青铜雕铸的龙首龟身的赑屃——龙生九子的第六子,背上驮着的是一罩在玻璃柜里的金黄色殿试奏折,据说是休宁清光绪六年(1880年)最后一位状元黄思永当年考上状元的试卷。
自然,最吸引眼球的当属博物馆与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合作举办的“皇家秘档与休宁状元”展了——有说在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19位休宁籍状元的手迹、手书、奏折全都能找得到——除了这份黄思永的殿试试卷外,还陈列着清嘉庆十三年的朝会试题、洛阳状元胜迹图、御赐休宁状元黄轩“福”字匾、御赐休宁八品顶戴军功牌、御赐休宁状元金德瑛“福”字立轴等与休宁状元文化有关的展品,乾隆三十六年小金榜上,你会看见休宁黄轩独占鳌头;而在乾隆四十年大金榜上,休宁状元吴锡铃也赫然有名。另外还看见一份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的《秋季档》,记载着乾隆皇命举人戴震调京校勘四库全书上谕——戴震是休宁隆阜人,两年后殿试考中进士三甲第43名。
展厅里还陈列有昔日读书人的启蒙读本《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等,有童生、秀才、举人学习的参考用书和考试卷,以及砚台、笔洗、灯盏等古代学子的学习用具和照明用具——“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你仿佛依旧能感受到昔日徽州古村落中随处可闻的朗朗读书声。
吴潜故事:宋嘉定十年(1217年),祖籍休宁县城,客籍宣州宁国的吴潜殿试“进士第一”,举授承事郎,宋理宗后先后出任参知政事、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宋开庆元年(1259年)任左丞相,后因与贾似道政见不一而于景定二年(1261年)被罢相,“谪建昌军,徙循州”,第二年便“暴卒”循州,客死他乡——有说他是被贾似道所指派的循州知州刘宗申所毒死的,传说中他曾预知,对人道“吾将逝也,夜必雷风大作”。是夜果然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四鼓开霁,吴潜撰遗表,作《谢世诗》、《谢世颂》各三首,端坐而逝,龙川百姓闻此噩耗,“无不失声痛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38f0c9b172ded630b1cb6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