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本源概念

2024-01-25 23:10:3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本源概念》,欢迎阅读!
本源,中国,哲学,古代,概念


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本源概念

气:无形的物质,有时同器(有形的物质) 形:有形的物质 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程朱认为理决定气 天:大自然或宇宙;至高的神 墨子:“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志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孔子:孔子所谓天有时指有意志的上帝,有时指物质性的天空。 孟子:天是最高的精神实体 老子:物质之天,“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庄子:天成为自然界的名称

荀子:受庄子的影响,他所谓天的主要意义是自然之天。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董仲舒:天是创造世界的最高主宰 道(天道)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之一;以前所谓天道是从属于天的,老子却认为天从属于道。老子以道的观念指天地未分的混然总体。程颢、程颐以道为理;张载以道为气

太极也是表示最高存在的范畴。太是最先最高,极是顶点。太极观念最初见于《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朱熹自己的哲学体系中所谓太极就是最根本的理 理(天理)

张载所谓理是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二程以理为他们的哲学体系的中心观念,以理为世界万物的最初根源。程颢说:“天者理也。

儒家道统论

“道统”,指的是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孟子认为孔子的学说是承接尧、舜、禹、汤、周文王等先代圣王的,并且自命继承了孔子思想的正统。韩愈、程朱自命继承了孟子思想的正统。 儒家的道统论可以说有三个面向:

一是广义的判教,在孟子那里为辟杨、墨,在韩愈、宋儒那里则为排佛、老;

二是要在现实的政治权威之外标立一超越的尺度,此是相对于“政统”(或“治统”)而言道统; 三是就儒家学术思想自身而言,道统亦区别于“学派”而有其特定的涵义。

儒家心性论

孔子还没有确立完整的心性论。孔子没有论及心,论性也只有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的心性论以性善为基础。孟子认为,人先天地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是所谓的人性。人性与人心本是二而一的东西,人性即是人心,人心即是人性。所以,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这种心性论,但其先验论的色彩是非常凝重的。 荀学的基本特征是心性二分进而天人二分。荀子把心理解为感官之心或身之主宰。然而,不管是感官之心,还是身之主宰,心与性是没有关涉的。 荀子也认为性是先天的。但是与孟子不同,荀子将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好利恶害的自然本性,当作基本的人性,从而得出了人性恶的结论。没有将人性限定在高于动物属性上,并由此而导致了天人二分。所以,荀子的心性论,在儒学的发展史上,长期是被当作异端来看待的。

董仲舒结合天人感应说,提出性三品说,即人性有上、中、下之别的观点。 你他认为:“人副天数”。

“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他认为,性的根源是阳,表现于外为仁、善;情的根源是阴,表现于外贪、不善。不能说人性先天就是善的。他比喻说:“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实性》。要使人养成道德品行,达到“循三纲五纪,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爱,敦厚而好礼”,需要经过社会教育

董仲舒认为:上等的“圣人之性”先天就是善的,不需教育;下等的“斗筲之性”,是经过教育,也难以转化为善的。这两种都是少数,“中民之性” 是大多数,需要教育,所以董仲舒指出:“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认为君王承天命,教育人民养成善德。他从人性论上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

朱熹的人性二元论:朱熹直接继承了张载和二程的思想。朱熹全面论证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人性二元论。 “天命之性”亦称 “天地之性”、义理之性、“本然之性”。是先天的善性。即“理” 附于人心,成为先验禀赋于人心的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 “气质之性” 是后天的“气” 附于人心,由于气精粗、厚薄、清浊、久暂的不同,就产生了善恶、贤愚、贫富、寿夭的不同和性格上的差异。

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2a8e3165fbfc77da369b11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