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桐城六尺巷

2022-04-27 17:39: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安徽桐城六尺巷》,欢迎阅读!
桐城,安徽


安徽桐城六尺巷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据姚永朴《旧闻随笔》、《桐城县志略》载:老宰相张文端公(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

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六尺巷故事流传甚广,脍炙人口,已载人《中国名胜词典》。毛泽东1958年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引用此诗。

张文瑞公,即清代名臣、文学家张英。康熙二年中举人,六年中进士,十二年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任侍读学士,二十八年升任工部尚书,后任礼部尚书。三十八年荣升宰辅,乡里称其府第为宰相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日,颂扬先人的“谦逊礼让之美德”








激励后人大度做人,秉礼处世。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安徽桐城六尺巷

安徽省桐城市市区是座古城,一直有着文都的美誉,大概是因为中国清代著名散文流派桐城派在这里发源的缘故吧,桐城市内人文观和历史遗存随处可见。城内有许多小街巷,如一人巷钱尚书巷双井巷讲学园巷小河边巷等等,但最为闻名遐迩的街巷是六尺巷 六尺巷是一条100多米长、2米宽的小巷,铺着鹅卵石路面。据县志记载:清朝康熙皇帝时期的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京城做官,他老家桐城的亲人起墙脚做屋时与邻居吴姓人家因地皮发生争执,家人去信请他出面处理。这位大学士看后立即回信说: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就是叫家人应当退让。家人看了信以后,主动让出三尺。邻居吴氏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三加三等于六,这就成了六尺巷,也就是相当于2米宽的小巷。从此六尺巷在张英的家乡、现在的安徽桐城市传为美谈。

说到张英,就是中国人也不一定熟悉。要说到他的儿子张廷玉就不一样了。张廷玉,康熙皇帝时期的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 雍正时期,朝廷设军机处,其规章制度均由张廷玉拟定。乾隆时期张廷玉仍然深得信任,加太保。张廷玉为官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共计50年。他是张英的第三个儿子。张英的长子张廷瓒,也是康熙时期的进士。因此在桐城几百年来就有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的说法。

张英在桐城市城郊两条小河交汇之处建造了双溪草堂,书斋门联题着俭勤自是持家本,和顺端为受福基他强调俭勤和顺意思是俭朴勤劳和睦顺达,这也是中国古来的美德。康熙皇帝还给双溪草堂题了一副对联,这副对联是这样说的: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 所以,六尺巷现在成了名胜古迹,也使游人在这里悟出了很多东西。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与五亩园之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六尺巷旧址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85年,桐城市政府将六尺巷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关部门拨专款进行部分修复;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拨专款在其遗址上进行复建与扩建。桐城博物馆张耕副馆长介绍说:

现在这条'六尺巷2002年修的,我们桐城市在原址的基础上又恢复了'六尺巷'。恢复'六尺巷',就是为了恢复'六尺巷'的这种精神,礼让谦虚的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礼让上。现在这条巷子还是六尺宽,根据以前资料反映的,这个墙体的高度,墙面的做法,以及地面的处理,就是完全恢复根据原来的面貌修旧如旧的。'六尺巷'它本身就是我们旧城的一处交通的通道,现在恢复过来以后,依然是交通通道。

现在的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现在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旅游景点, 小巷深处仍然显现出少有的繁华。

一位从小在这里长大的当地书法家,名叫周国亮。他见证了这几十年来六尺巷的变迁。

我小时候就是在'六尺巷'的旁边应该说是相府里面出生的,当时里面老房子很多的,特别多,一排一排,一栋一栋的。我家住的房子是非常高大的,雕梁画栋,感觉就是深宅大院的样子。我们住的地方离'六尺巷'大约有100米吧。那时候六尺巷'基本上没有修起来。那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这个地方有个'六尺巷',只是后来长大以后,重新修建以后才知道的。'六尺巷'修建是在我20多岁、30岁之间维修的,现在又过去十几年了,又重新翻修了一遍,基本上就是这样感觉,印象很模糊了。

周国亮说,他可能是因为受到这里文化氛围的熏陶,长大以后他选择了以中国传统艺术书法与篆刻为业。当地的大多数人们都对桐城的辉煌历史有着自豪的认同,也都热衷于文化事业。可以说,桐城市博物馆是中国同级别博物馆中最好的一家。副馆长张耕介绍说: 我们博物馆是1984年创建的,建馆初期,我们博物馆藏品非常少。藏品怎么来呢,一个是靠出土文物;最多、最主要的是靠文物捐赠。我们桐城博物馆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完全是依靠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化界、企业界这些收藏家、这些热衷于文化发展的人对它的捐赠。例如2003年我们博物馆获得了张氏家族后裔捐赠的100多件清代书画;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获得方氏家族捐赠的20多件清代名人字画。

现在,桐城市政府正在着力构建和谐桐城,这项社会工程自然也能够从六尺巷历史深处获得启发。 安徽省社会科学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王开玉教授参与了这次调研,他说:

桐城是个文化之乡,近几年来各方面都发展得很快,他们一直都把'六尺巷'当作他们一种文化的展示。首先到这里来就会感到中国的文化,也就是的精神的体现。也是一种哲学,是我们当前提倡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字。这个字也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我觉得这种六尺巷'的精神,这种的精神通过我们在建立和谐社会必将给它注入新的内容,会闪现出新的光彩,为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当中增加一个新的平台。

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许是被哲学充盈得最宽阔的街巷之一了。它的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2a0d4106bd97f192279e9b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