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3-05-15 07:00: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及反思》,欢迎阅读!
康桥,教学设计,反思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反思

作者:黄志涛

来源:《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17年第0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及诗人的抒情方式。2.使学生掌握阅读现代抒情诗的方法:意象、想象和背景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并导入

师:我们在课堂上学习是以大家的预习为前提的,这是我们上课的起点。所以,我们要看看大家的预习效果如何。关于字词,我就不再逐个问了,我想请一名同学来朗读这首诗,看看能不能读准字音。(略)

师:我再提一个问题,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略)现在,我们就带着此刻的阅读体验,共同走进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诵读:初悟诗情

师:现代诗有很多种。如果按照表达方式划分,可以分为叙事诗、哲理诗和抒情诗。大家说说,这首《再别康桥》是哪一种?(抒情诗)诗人抒了什么情?诗人又是怎样抒情的呢?下面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再次朗读诗歌并思考,然后将你的思考以批注的形式写出来。 (学生诵读、批注。) 三、赏读:体验诗情 1.学生交流,品析情感。

预设一:第1节,学生通过作别西天的云彩读出诗人的惜别之情。(教师引领学生比较诗中的云彩和生活中的云彩的区别。明确:云彩带有诗人的情感。介绍:意象。) 预设二:第2节,学生通过比喻和意象读出诗人的赞美与留恋之情。(教师出示改写的诗句,引导学生将之与原诗进行比较,明确原诗将情感寄托在意象中,有画面感。介绍:想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预设三:第3节,学生从甘做一条水草读出诗人的爱恋之情。(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此节与上节的爱恋的区别。明确:此节的爱恋更加忘我甚至卑微。)

预设四:第4节,学生读出一潭不是普通的潭水,而是寄托着诗人的梦。(教师交代的含义:自然、自由、爱。介绍:背景。) 2.自主学习,诵读情感。

以小组为单位学习56节:先讨论诗中的情感,然后以朗读的方式呈现出来。(明确:放歌悄悄等词语体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 3.比较阅读,感悟情感。

将首尾两节进行比较,探究情感的变化。(明确:悄悄轻轻更能体现惆怅之深,不带走一片云彩体现了诗人对梦的守护和对美好记忆的珍藏。) 4.配乐朗诵,体验情感。

师:刚才我们借助了一些方法,走进了诗歌的字里行间,体验了诗人细腻的情感。现在,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诗。这一次,我要给大家配上背景音乐。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朗读的时候,大家要配上自己的想象和感悟。(学生自由朗读。) 四、拓展:延伸诗情

师:我们共同学习了《再别康桥》这首现代诗中的经典之作。如果大家想进一步了解诗人所要寻找的以及他的康桥情结,可以阅读他的系列诗文——例如《康桥再会吧》《我所知道的康桥》。但大家注意,我们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还接触了一些阅读现代诗(尤其是抒情诗)的方法。这些方法分别是:关注意象、发挥想象、联系背景。下面我们就尝试运用这些方法来阅读另外一首抒情诗——现代诗人艾青的《我爱着土地》。 五、总结:再续诗情

现代诗是我们阅读中的一个难点,但是如果我们有了开启诗歌之门的钥匙,就会一步步地走进诗歌的世界。而且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一首诗,其实就是一个瑰丽的世界。 教学反思

首先,关于教学终点的选择和教学起点的辨认。作为现代抒情诗,其教学内容自然是领悟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这只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引导学生学习诗人是如何抒情的。这也成为本课的主问题。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走进文本,从字里行间去感知诗人的情感。同时,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教学的起点非常重要。对七年级学生而言,现代诗还是陌生事物,他们只能读出整体上的意境,在深入文本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不断为学生搭建走进文本的台阶。所以,本课教学内容不仅是感悟诗歌的情感,还要介绍一些阅读现代抒情诗的方法。

其次,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诗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这一方法应该是贯穿始终的。所以,在学生品析诗句的过程中,我一直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的方式呈现出来。为此,我还专门设计了一个自学活动,即小组自主学习56节,在讨论其情感的基础上,以朗读的方式将这种情感呈现出来。可以说,朗读是诗歌教学的一把钥匙。但同时,仅仅依靠朗读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对七年级学生而言,他们还难以在字里行间体悟情感,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往诗歌的语言里走。所以,我分别采用了换词语进行比较的方法,对整节内容进行改写的方法,让学生领略到诗歌语言的魅力,同时引导学生不断地发挥想象,将简短的诗句转换为画面,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诗歌的意境之中。

再次,关于教学过程中对学情的体察。教学设计只是课前的一种理论上的设想,虽然教师也将学情納入其中,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学情是流动的,是变化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刻关注学情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我一直走在学生的中间,不仅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而且及时地对其进行分析,从而进行必要而有效的引导。 最后,从整节课的操作过程来看,我至少有两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一是临场应变能力有提升,例如还不能在现场及时地辨别学生看法的深层心理,以至于不能及时地进行引导;二是对朗读的指导不够细致。我在学生朗读的时候,提示学生要体会诗人的情感,要将这种情感表现出来,尤其提示要注意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但是没能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指导,使得朗读指导的效果不好。 (作者为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国际学校教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1ffdc91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d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