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让学生的道德素质在体验中得以升华》,欢迎阅读!
让学生的道德素质在体验中得以升华
素质教育,德育为本。在人的素质中,道德素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那么其才华、才能也许会成为危害他人和社会的因素。
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在街头巷尾,我们不难听到 这样的埋怨声:“现在的孩子太能消费了,想要的东西就得买,花父母的钱也不知道心疼。”“孩子太没责任心了,自己的事情根本不放在心上。每天要替他(她)收拾书包,查看学习用品,还要帮助他(她)检查作业。真不知道怎样才能让他(她)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难道是父母、老师没教给他(她)做人的准则?不是,相反,老师、家长说了好多话,嘴皮子磨破了也不管用。到底什么地方出了问题?美国一所大学有一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看来,要让道德品质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就要给他们创设一个体验的平台,让他们体验一下,或许一句顶百句。
道德的养成是一个知、情、意、行并存的过程。少年儿童获得“知”的过程,不仅来自于成年人的教育,还来自于少年儿童的体验。这是少年儿童认知的重要来源。就整体而言,我国城乡儿童大多存在社会体验不足的缺陷。
一方面,我国城市少年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虽然在接受信息方面较过去有很大的变化,但是,这些知识的获得大多来自书刊、报纸、电视、网络、广播等,是间接的。虽然家长、老师苦口婆心地对孩子说要遵守交通规则,要讲究卫生,要诚实守信,要对他人、对自己负责,要学会感恩等等。
但对孩子们来说,家长的话,老师的话仍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对于农村孩子而言,和城市孩子相比,他们的信息依旧闭塞,对生活的理解依旧更多地停留在乡土上。一些现代生活准则,具有时代特色的好习惯、好品德,对他们来说仍然显得很遥远。因此,当老师给他们讲要遵守交通规则,尊重他人隐私,乘电梯靠右行等等时,这些行为和品德在他们的脑海里往往是空洞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息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是真知的收获。”
一、演一演——玩中悟理
小品表演、故事表演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特点,巧妙的设计表演,突出和深化主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教育。如在教学《认识新朋友》一课时,在同学们有礼貌,大大方方介绍完自己后,要认识新朋友了。
这时,我请两名同学上台,引导他俩互相有礼貌地打招呼,互相作自我介绍,很快他们成为好朋友。随后又请四、五位同学上台表演。接着全班同学互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兴趣浓厚,表现积极,在参与中学习交往,在实践中提升交往的能力,体验交往的快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素质。
二、辨一辨——议中求真
现行的思品课本,能结合生活实际,文中配有许多插图,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看图,并让学生各抒己见,辨别是非,促其思想内部的矛盾运动,从而获得心理体验。
如教学《夸夸我的好伙伴》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看每幅图上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他们谁做的对?为什么?再提出问题分组说一说,议一议:你的同桌有什么优点?他有缺点吗?最后,在班上说一说,你发现班上某同学有什么优点?面对他的缺点,你会怎么做?通过以上问题的辨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的答案——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做一做——由知导行
思品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体验的平台。特别是小学生的行为训练,促进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如教学《做个好孩子》一课时,我附加了在家做个好孩子,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进行穿衣、洗手帕、系鞋带、整理书包等项比赛,学生积极报名,个个参与。
竞赛完毕,得上奖品的同学十分高兴。而有些自理能力差的学生平时由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代劳而未获奖,十分后悔。老师又及时给予鼓励,要求他们“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事学着做。”并定于下一周再次比赛,这下他们的劲头可大啦,要老师看他们的行动。相信课后这些孩子一定会变得勤快多了。
可见,体验在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及成长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它使孩子们可以感受到良好的品行给自己带来的愉悦,和不良品行给自己带来的麻烦、不快,这种体验比任何人讲的大道理要有效得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1be36b4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