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试论中国画中的诗意创造》,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试论中国画中的诗意创造
作者:赵鹏
来源:《新教育时代》2015年第03期
摘 要:本人通过对中国画中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的两个方面相互关系的分析,着重研究了中国画中的诗化意境的创造,旨在引起在中国画的学习和创作中对诗意化表达的重视。 关键词:中国画 艺术形象 意境 诗意
诗情画意历来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也是山水画所必须遵循的美学原则。在时下中国山水画创作和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就是画面诗意的缺失。一些山水画作品重技法表现、轻思想内涵,重画面形式、轻诗意表达,是对山水画作品文学性的逐渐淡化和忽视。山水画作品中的诗意表现,究其根本,与画家个人的文学修养、人生体验以及性格都有着重要的关系。学习山水画的过程中,所应修炼的才情和诗情,以及创造力才是学习的根本,也是我们学习中国画所必须具备的素养。 一、中国画中的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创造的最基本的元素,也是区别于科学技术的基本特征。形象的范畴及内容在历史发展中是不断发展和丰富的。六朝时期,由于文学艺术走向自觉,艺术理论的成熟,“形象”这一概念的解释已不再限于自然现象,而要求高于现实。唐人的“兴象”说,对艺术形式提出应具有“兴”和托物喻情的作用。宋代把艺术形象是否具有一定的思想和意味作为最高的审美标准,使“意象”说在文化史上成为对各个艺术门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美学范畴。 宋代著名画家、诗人苏轼等文人对“诗画一律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取决于他们对诗和画所运用的艺术形象——“意象”一律的认识。苏轼在《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二首》中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赋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他十分明确地指描绘中艺术形象的创造并非以刻意模仿的“似”为标准,而应以“生”和“神”的艺术形象的创造并非以刻意模仿的“似”为标准,而应以“生”和“神”为标准,因为只有“生”与“神”的艺术形象才能获得“解寄无边春”的艺术境界。这也是与诗的艺术形象取得“一律”之“本”。苏轼者种观点,在欧阳修的言论中叶同样得到体现。欧阳修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之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神会”和“意会”诗中国画家创造高境界的要求,但“神”和“意”的获得不是依靠艺术形象的所谓“真实”,而是要求画家在对物象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以自然的流露为妙,只有达到“心忘方如妙,意到不穷工,点拂横斜处,天机在此中”的境界。艺术形象的创造才会信手拈来,出神入化;艺术形象虽然不似,但却能创造出形外之形,画外之情,画外之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中国艺术家眼中,诗中情与画中意的创造都有赖于意象的获得。这种艺术形象创造的共同之处,只是诗与画并无二致的根由所在。 二、中国画的诗化意境
意境的追求是诗的审美原则,也是中国画的审美原则。因此意境的追求成为诗画融合的另一思想基础与审美基础。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境界是指独创性的艺术天地,境界的创造无论诗还是画,都是要求在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形神兼备的基础上创造出来。董其昌说“大都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画禅室随笔·评诗》)他把“境”作为审美实践和审美创造中维系主体与客体的纽带。因山川自然皆为实景,触景而生情,诗人以文字述情,画家以笔墨传情,虽手法不一,实乃异途同归。
石涛曾有如下一段话:“诗中画,性情中来者也。则画不是可拟张拟李而后作诗。画中诗乃是趣时生者也,则诗不是便生吞生剥而后成画。真识相融,如镜写影,初何容心?金人不免唐突诗画矣。”(《大涤子题画诗跋》)石涛提出“性情”和“意趣”作为诗画的相融之点,也作为画中是否是诗的依据。
绘画是最直观的表达形象的造型艺术,而作品的意境则是通过画面的形象、内容传达给观众。尤其是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意境的营造尤为重要,是作品优劣、成败的关键。画家除了掌握娴熟的笔墨技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将个人的心境与自然的物象相结合,用心灵去感悟自然的山山水水,不是被动的抄袭、记录自然的山水,而是要“缘物寄情”、“托物言志”,借山水的意象来表达意境、抒发情感。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但苏轼并没有把“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完全说明白,既然诗中画看不见,画中诗又吟不出,两者在怎么样的意义上使人感觉到时相互包容、相互含“有”呢?苏轼在诗中咏的两个字很关键,这就是对“味”和“观”的直觉把握,诗通过对画面描写景象的直观感受,获取欣赏价值。我们很明白,尽管诗画之“迹”不同,对诗与画的把握手段不同,但两者都是在欣赏者心理上通过想象和体验来获得一种情感融合的。这就是情景,这才是取得“异迹而同趣”的关键所在。清代布颜图认为“山水不出笔墨情景,情景者,境界也”。既然境界即情景,那么在诗中和画中的境界便是相同的。因此,深知诗之真味的文人画家们,在画中追求诗的境界,同时又在题画诗中加强这种境界的深度便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了。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仅从欣赏角度对诗画境界“异界而同趣”做了肯定,而且对于中国画创作者来说,也可以从诗的意境、景象中取得借鉴。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谈到“诗时无形的画,画诗有形的诗,哲人多谈至此言,吾人所师”,正是说明了画家对诗的借鉴。为什么历代书画家和理论家特别重视文学修养,正是这个原因,所以明代李日华才说:“绘事必须多读书,读书多,见古今事变多,不狃狭劣见闻,自然胸次廓,山水灵奇,透入性地时一洒落,何患不臻妙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由此可见,学习中国画的创作,更重要的应该从文化的角度去着眼、去着手,在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了解中提炼和获取典型的艺术形象,这种形象一定是饱含人的情感的意象化、人格化的形象;深刻的体会和感悟生活,由感而发的去营造意境,这意境应当是情景交融、氤氲满纸,犹如平平仄仄的诗赋歌咏。作品中诗意化的表现,是需要画家在艺术实践和生活体验中不断的锤炼诗人气质,不断丰富内心的诗人情怀和意趣,把强烈的个人感情、人生观与宇宙观融入到中国画的构思和创作中。只有富于诗意的中国画作品才能耐人寻味,笔墨语言也只有在富于诗意的意境中才更具表现力。纵观历代众多经典的中国画作品,其中无不洋溢着浓烈的诗情,这种诗情,是对生命、对自然所深刻受到的韵律,是对生命与自然的源泉的认识,经过提高和洗练而获得美感的律动,是艺术家真情实感的倾注。
作者简介:赵鹏,1977年10月出生,任教于新乡学院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是中国画,硕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0adc65d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