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例谈《阿房宫赋》中的较喻修辞格》,欢迎阅读!
例谈《阿房宫赋》中的较喻修辞格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统治者的残民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尤为精彩的句子是:“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在分析这部分内容所使用修辞手法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谈到了“排比和比喻”,而对文中的排比修辞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而对于“六个连续的比喻”,却不能让人接受,同时学生认为在这里只能把这六个句子看作是比较。
此处作者使用的修辞格的确有比喻,实际上是五个比喻和一个比较,而非六个连续的比喻。同时作者在这里所使用的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形式——较喻。
较喻是一种“喻中有比”的比喻,本体事物不但像喻体事物,而且在程度上超过了喻体,从而使本体的性状更加鲜明、真切。其特点是把被比喻物(本体)和比喻物(喻体)放在一起相比,既显示出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又突出本体和喻体在程度上的不同。常用形式是“甲比乙还(更)……”
较喻既然是比喻的一种,它也必须符合比喻构成的两个条件:一个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类本质不同的事物,二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具有某种相似之处。例如:
(1)可是在中国,那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在例(1)中,本体是“中国”,喻体为“罐头”,本体和喻体之间是两类本质不同的事物。同时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之处是“严密”。在此作者为了强调在当时的中国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和白色恐怖,写文章来纪念死者也会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作者在此使用了较喻这种修辞手法,来突出在中国毫无言论自由,而单纯的使用“可是在中国,那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像罐头一样严密。”这种常用比喻形式,则起不到强调突出的作用,也不能把作者以咬牙切齿的口吻来抒发的强烈悲愤之情痛快淋漓的表达出来,就禁锢的程度而言,本体超过了喻体。
在例(2)中的本体是“死(是意义与价值)”,喻体分别是“泰山”和“鸿毛”,在这个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也是两类本质不同的事物,按正常的比喻句也可说成“有的死像泰山一样重,有的死像鸿毛一样轻”,但作者为了强调不同情形的死其价值和意义有天壤之别,所以使用了较喻为这种比喻形式,“人本来就有一死,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这样说来,反差更为大而明显,让人们深思应该如何面对生与死的问题。
而杜牧的《阿房宫赋》:“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这六个句子中,我之所以把前五个句子看作是比喻而后一个句子看作是比较,就是结合比喻构成的两个条件来分析的。
首先是前五个句子,本体“柱子”、“椽子”、“钉头”、“瓦缝”、“栏槛”和喻体“农夫”、“工女”、“粟粒”、“帛缕”、“城郭”,在这五种本体事物和喻体事物之间,它们分别属于两类本质不同的事物,所以前五个句子符合比喻构成的第一个条件。然后再看第二个条件,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在这五个句子中,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相似点,就是“多”,所以这五个句子属于非常典型的较喻。
但是对“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这个句子,之所以把它看成是单纯的比较,而不把它看成是比喻句,也是从比喻构成的条件来分析的。首先我们分析一道颇有争议的语文高考试题:
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这几天跟过节一样热闹。 B.那里的蔬菜跟水果一样贵。 C.他的脸色跟纸一样白。 D.这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
这个题所考察的就是比喻句和非比喻句的问题,在这四个句子中从表面看虽然每个句子好像都有自己的相似点:A句中的“热闹”,B句中的“贵”,C句中的“白”,D句中的“大”,但从构成本体和喻体的两个事物我们就能区分出它们是否是比喻句。A句“这几天跟过节一样热闹”中的“这几天” 和“过节”是同属于时间的事物,说的是同一类事物的同一类性质,所以此句不是比喻句;B句“那里的蔬菜跟水果一样贵”,“蔬菜”和“水果”,说的是邻近事物的同一类性质,也不是比喻句;
C句“他的脸色跟纸一样白”,“脸色”和“纸”,说的不同类事物,同时它们又有同相似性——白,所以此句是比喻句;D句“这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中的“老鼠”和“猫”,说的是邻近事物的同一类性质,也不是比喻句。因此,比较好的答案应该是C,而不是B。
然后,我们再来看“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这个句子,在此句中,它和94年的这个高考语文试题有相似之处,也出现了两种事物“管弦呕哑”和“言语”,同时它们也有相似点“多”,但是“管弦呕哑”和“言语”却属于同一性质的事物——声音,所以最后一个句子只能把它看成是两个事物的比较,而不能把它看成是比喻。又如“她和她妈妈长得一样漂亮”在此句中“她”和“妈妈”是同类事物,没有质的区别,所以这句也是比较而不是比喻。
因此,《阿房宫赋》中的“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这六个句子是五个比喻句和一个比较句,而非六个连续的比喻,同时作者在这里使用的是比喻中的一种特例——较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fae3928de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