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乡土的文化意义》,欢迎阅读!
乡土的文化意义
在中国传统的文学中,“乡土”始终作为一个底蕴丰厚的概念存在着。恋乡、思乡、寻乡、归乡等,是深层的心灵指向,也是文学作品中经久不衰的命题,包括乡愿、乡怨、乡愁在内,都表明人们与自己的乡土既生息所依,又灵性所系,是根性的存在。在文化或美学的视野中,乡土是自然与人文的天缘之合,是由众多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所以,大而化之地看,可以说每个民族的所有文学活动,都是不离其乡土的。
要明确乡土的文化意义,首先要弄清一个概念——母题。母题不是那种即时性的话题它具有经典性,有传之久远的能力,其基本内核或固有属性不因时光的流转二发生根本变化。母题处于一种接纳、融汇状态,能够去演绎,表达新的时代要义,在这个意义上,母题是动态范畴。文学意义上的乡土是个母题,其内涵处于动态变化中。
关于乡土的文化意义,要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理解。乡土的横向意义是人类最初情感与最深刻理性的集合成的一种文化形态。从原始意义上讲,是一种物质实存形态,土地,村庄,故乡,等文明发源地,农业是物质家园;从宗教意义上讲,是神造乐土,从现代意义上讲,是人类最初始情感与最深刻理性集合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原型或母题,是精神家园。如莫言的《红高粱》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作为这篇小说精神主体的是强烈的生命意识:对带着原始野性、质朴强悍的生命力的赞美,对自由奔放的生命形式的渴望。正是这种生命意识使那个老而又老的抗日故事重新获得了震撼人心的力量。红高粱,就是这种生命意识的总体象征。
乡土同样具有纵向意义。在漫长而又缺乏参照的静态农业文明时代,其内涵主要指向苦难野蛮、粗粝及牧歌等一类文化的领悟,是与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相关联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处于动态变化中的一种文化形态。从鲁迅到废名到沈从文再到韩少功,乡土文学的内涵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乡土小说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鲁迅的价值取向趋向于将悲悯与忧愤上升为凝重的悲剧意识,把乡土人生的展示立体化为对产生痛苦的本质的内省与拷问。在末庄、土谷祠、乌蓬船、咸亨酒店构成的乡土环境中,鲁迅以一个启蒙者的眼光揭示着乡土人物的麻木、愚昧和残酷。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世界里,乡土环境,绝对不是寄予着某种人生理想的世外桃源,而是扼杀民族生命力的所在。成名于二三十年代的废名着力于礼赞自然之美,他的乡土文学作品中,少年和姑娘在夕阳下逗留嬉戏,行人挑夫在杨柳树下乘凉喝茶,农家乐的一派祥和而繁忙的快乐景象完全抹去了现代农村中血腥的一面,谱写出一曲远离尘嚣的田园牧歌。至于同时期沈从文的创作,也多注意刻画乡土中的“粗糙的灵魂”和“单纯的情欲”。沈从文描绘的山寨、码头宁静而秀美,宛如一副副古朴奇幻的风俗画。《边城》中少女翠翠的爱情观和爱情经历,单纯而美丽,有着未受现代都市文明污染的清澈和微妙。韩少功善于模拟“局外人”的视角,反复打量他眼中的乡土人物乡土习俗的种种文化规定性。这种冷静的写作态度,在韩少功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中达到了极为自觉的阶段。在“地球村”的意识越来越强烈的当代,以韩少功、李锐、张炜为代表的
中国作家们,站在一个更自觉更冷峻的制高点,以文化代言人的身份,叙述着中华各地乡土文化的变迁。
乡土文学中,粗犷的阳刚之气与纤细的阴柔之美同在,化外之境的淳朴人性和波澜壮阔的阶级斗争都可以为乡土文学所容纳,而愚昧与文明的冲突,在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是形成了一个越来越突出的主题。乡土的文化意义也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f729957804d2b160b4ec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