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易经》的英译研究与探索》,欢迎阅读!
《易经》的英译研究与探索
《易经》为我中华民族的群经之首 ,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 承载着中国人的大智大勇,是中國文化最具民族性的经典代表。自 17世纪以来 ,世界各国的学者就开始不断开拓挖掘这座人类文明与智慧的宝藏。20世纪中期以来,英语世界的《易经》翻译进入成熟期。
1引言
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为《易经》的译介与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易经》英译研究从翻译史与译本比较研究并行开始,经过译本比较研究与译文理论研究的过渡,最终发展成为译文理论研究独占鳌头的新格局,并在最近几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迅速走向成熟。
2国外对《易经》的翻译
有记载的最早西方人士的《易经》翻译是 1626年在中国杭州由法国传教士金尼阁翻译出版的拉丁文《易经》。1882,《易经》英文翻译的代表作是年由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翻译的版本。从20世纪60年代始,德国传教士卫礼贤和德译英专家贝恩斯的合译本无疑是最受人关注的权威英译本。国外《易经》最新的英译本是由英国著名汉学家闵福德教授翻译的《易经》。该译本在2014年底由纽约企鹅出版集团下的维京出版社出版,翻译耗时12年,总共928页,获得了2015年国际笔会福克纳文学奖评选提名。
3国内对《易经》的翻译
1993年初,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国内最早的由汪榕培、任秀桦合译的《英译易经》,后又于 2007年、2009年再版发行。1995年,青岛出版社出版罗志野的《易经新译》英译本。2008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大中华文库》系列典籍翻译丛书推出了由张善文和傅惠生先生翻译的《周易》。2015年7月四川大学出版社《翻译研究与实践丛书》英译研究与探索出版了由任运忠教授翻译的《易经》,该译本力图用简洁的译文揭示《易经》之本意,并再现其语言风格,是迄今为止国内最新的译本。
4《易经》的翻译研究
张的妮、廖志勤将《易经》的研究分为四大类,即《易经》翻译史与国外研究、译本比较研究、译文理论研究和其他文献。本论文以2014年12月为起点,2017年7月为终点,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总库中以《易经》、《周易》为关键词,搜索到公开发表论文及相关的研究文献 17篇,再加上之前66篇,截至目前共有83篇,本论文将选取的有代表性的论文介绍如下:
4.1翻译史与国外研究。
此类论文20篇,主要发表时间在20世纪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以西方对《易经》的翻译和研究为主要内容,其中包含英译的介绍,以及部分译文评论。蓝仁哲(1991)在《〈易经〉在欧洲的传播:兼评利雅格和卫礼贤的〈易经〉译本》一文中,将《易经》在欧洲的传播分成3个时期。吴钧(2011)《论〈易经〉的英译与世界传播》一文针对《易经》的英译作了历时性描述。李伟荣(2016)在《20世纪中期以来〈易经〉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一文中,对蒲乐道、孔理霭、林理彰和夏含夷等四位易学家、汉学家的《易经》翻译为考察对象,比较其异同,总结其翻译特色及传播规律。
4.2译本比较研究。
此类论文共16篇,主要发表时间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主要内容是从译本特点、卦辞译文等方面进行译本比较。2000年后,此类论文多从理论的视角出发进行比较。李梅(1996)在《〈周易〉“豫”“随”两卦的四种英译比较》一文中选取理本、W/B本、Da Liu译本和汪本作为译文来源,以“豫”“随”两卦的卦名和爻辞为例进行比较。任运忠(2008)走出单纯地进行文本比较的范围。《理雅各、卫礼贤/贝恩斯〈周易〉译本比较》一文在文本比较基础上,增加了历史背景、翻译过程和译文形式方面的内容,是理论研究方面的有益尝试。张凌云(2015)在《“动物”英译——以〈易经〉五译本为样例》一文从文化角度出发分别对比了理雅各、卫礼贤、布龙菲尔德、李燕和汪榕培译本,认为从文化差异角度出发,采取不同翻译方法的优势,比如直译法、音译法、借译法。
4.3译文理论研究。
此类论文共40篇,主要发表时间多为2000年以后,主要使用各种理论对译文进行全面分析,归纳译文翻译的特点,提出翻译的建议和原则。任运忠(2014)在《〈易经〉经文英译的美学重构》一文中,从形式、音乐、意蕴三个方面发现了理本和W/B本中审美因子的缺失,并提出译文要在形、音、意三个方面再现原文的审美艺术特质。孙茜(2015)在《论〈易经〉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基于文化翻译理论探讨了《易经》文化负载词翻译对策。吴雷、阿拉坦(2017)在《社会符号学视角下〈易经〉卦爻辞英译研究》中将社会符号学翻译法与《易经》英译研究结合起来,对汪榕培、任秀华著《易经英译》、傅惠生译《周易》以及任运忠著《易经英译研究与探索》译本为语料,分别从社会符号学视角下展开研究。
4.4其他文献。
此类文献共7篇,包括书评、前言、后记及译文,对英译研究起推介作用。如荣格(1991)的《〈易经〉英译版前言》论述了一个精神分析学者从治疗实践和潜意识心理学需要出发对《易经》做出的研究,代表了西方学者对神秘《易经》的追求。刘元成、张家政(2016)翻译《卫礼贤德译本〈易经〉序言和引言》,并由孙立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根据德文原著校译。李亚舒(2017)《中国翻译学研究的新颖视角与创新思维——评吴钧教授新著〈译易学研究〉》,
一文中,通过对吴钧的《译易学研究》新著进行评述,从中国传统译论入手,置于哲学的高度加以审视和论证,运用《易经》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探讨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方法。
5总结
通过对以上文献和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发现对理雅各、卫礼贤/贝恩斯的译本的研究比较多,此类论文共40篇,主要使用各种理论对译文进行全面分析,归纳译文翻译的特点,提出翻译的建议和原则。而对闵福德译本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希望今后能够有更多的学者对其进行相关的研究,为《易经》的译介与传播提供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吴钧. 论《易经》的英译与世界传播[J]. 2011年第1期.
[2]张的妮、廖志勤. 国内《易经》英译研究综述(1985-2014)[J]. 2015年第2期.
[3]任运忠.《易经》经文英译的美学重构2014年第2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f6f982783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