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语文的文化内涵》,欢迎阅读!
语文的文化内涵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是语言的运用,是语文作为交际工具的价值,“文”是文化的传承,是语文人文性的体现。所谓人文性就是指人与文化,它包含着人的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 是与自然之物有所区别的。语文教学强调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 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观念、品德、情操等方面, 通过理解和品味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气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学生在文学经典中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体会作品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从而达到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塑造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
一、文化——语文的魅力与责任
语言与文化天生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和载体。学习语文,就是学习一种文化。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民族文化铸造了民族语言,也决定着语言的民族形态,同时也制约和规范了语言的外在形态和表达习惯,语言就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烙印,成为民族文化最典型的表征。学生在对民族语言的学习和民族文化典籍的阅读中,读到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在中国文化中尤其重视语言内在的思想和情感,把语言看作是智慧和人格的外在反映。民族语言接受和理解民族文化,汉语言保存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表达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与世界的一切联系。人通过语言的解读建立起与生活及文化传统的意义联系,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对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的语言解读中拓宽人生的境界,理解和解释人自身,并在这一过程中使传统获得进入现代的途径,在新的理解和解释中获得新生。深入挖掘语文课程的文化内涵,也是语文的重要课程目标之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化的教育提出了特别的要求:( 1) 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特别是一些经典名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素养,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2) 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剖析。
二、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谈古诗词中的音律文化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华,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古诗词教学是语文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都占有较大的比例。高中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词储备,形成了诗词阅读的基本语感,对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和古诗词的基础知识也有一定了解。因此,在高中阶段,如何深入挖掘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古典诗词引领学生走近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就成为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也是宋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一首家喻户晓的代表作。这首词中有三大特色:画面美,音乐美,情感美。其中,画面美也就是词中所选择独特意象和营造的优美意境;音乐美也就是词中的平仄和用韵;情感美也就是词人在字里行间所寄托的离别惆怅和恋人之间的深情。我在执教这篇课文时,在拓展和探究的环节选择了词中的平仄用韵和送别习俗两点内容作为拓展探究的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本首词的分析来加深对中国古代声律文化和送别文化的了解。
首先,带领学生追溯词的起源,让学生了解到,词是一种依附于音乐的抒情诗体,词的起源和音乐有密切的关联,词的创作遵循着音乐的音律、产生音韵之
美,这种音韵之美,也就是内在情感表达的外在形式,我们可以从中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各种喜怒哀乐之情。同时,探究词牌的起源,了解这一词牌本身的情感意义。《雨霖铃》词牌是“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这就让学生充分了解到这一词调声情哀怨之特点,写委婉凄恻的离情,读来如泣如诉。
其次,引导学生了解汉语发音的特点,以及声律的运用与表达感情之间的关系,我选择了《红楼梦》的相关情节及《声律启蒙》开篇的内容作为课堂链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在《雨霖铃》这首词中,柳永大量运用齿音,诸如“蝉、凄、切、长、清、秋、情、说”等,这些齿音字读来气流受阻、不畅,有凄噎之感。同时,词中还交替使用了双声(如“凄切”)、叠韵(如“寒蝉”),这些词就造成了一种急促、凄厉、掩抑的声情。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在文中寻找这类字词,更好地理解了词中表达的哀怨、悲离的感情。再有,在《雨霖铃》词中讲究每一个字的平仄阴阳,尤其注重去声字。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词中通篇使用的是入声韵,入声韵是短促的急降调,声声似雨,声声有情,所以缠绵凄婉。再次,柳词错落而有节奏感的句式也显示出一定的音韵规律,以四言为主,形成整齐均衡之美,节奏韵律也匀停和谐,再适当配以其它字数的句式,词体便能在错落有致、修短有度,所要表达的情感也随着这些句式的节奏而顿然生姿。整首词依托音乐的音律使词更富有表达力与感染力,这种韵美彰显着词的美质特征。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背景音乐和关于古代声律的资料进行探究,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词中蕴含的深情,同时也对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声律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操,而且加深了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和热爱。
三、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谈古代座次文化
语文的文化内涵还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学习语文知识,更要走进当时的社会背景,走近作品中的人物,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获得宝贵的精神财富。《林黛玉进贾府》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篇目,通过林黛玉的眼睛,为我们展示了封建大家庭的伦理秩序和古代社会的习俗文化,对学生来说是一个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窗口。我在执教这篇课文时,并没有一味地对课文中所描写的封建文化进行批判,而是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取古人身上值得学习的优秀品质和传统道德,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更好地指导我们今天的生活。
在《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中,我引导学生重点探究的是中国古代的座次文化,文中集中体现座次文化的地方是贾母家宴。古人待客吃饭是极讲规矩的,在宴请中,人们极重视座次的排列且由此显示出身份地位的尊卑贵贱之别,贾母设的虽为家宴,但也显示出宴请的礼仪,堂上的宴请座次是颇为讲究的。清代座次排列上最尊为南向坐,次为西向坐,再次为北向坐,最后才是东向坐。座次安排要看人物的身份地位,王夫人来了设桌椅,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按照传统的仪宾礼"坐北朝南为正为上"是主客之位,可黛玉幼小,外祖母当为上位,左一为次上,右一再次之,依次类推。按传统礼仪,客人不能主动就座,要有照客的安排其位,因此"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知是上座"十分推让",贾母解释后才肯落座。接着迎春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ecf86a1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