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丧葬文化

2022-04-04 01:17: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丧葬文化》,欢迎阅读!
丧葬,中国,文化
中国丧葬文化



死亡对于人们来说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们在这里诞生、成长,直到最后的死亡。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而这就揭示了中国人生死观的深层内涵。

中国的丧葬主要包括以下程序: 一、慎终追远闰月年

在闰年、闰月慎终追元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重要的事情。其主要做法是在闰年、月给老人做寿衣寿材,取闰余成岁,增福添寿之意。寿衣有许多风俗禁忌。做寿衣的料子,一般是棉的或绸子的。有洋字的不用,因为同音。做寿衣一律不用缎子,因缎子断子同音,是忌讳断子绝孙之意。寿衣也不能用皮、毛料制作,否则,死者来世会转生为兽类。寿衣一般都不钉扣子,不论内衣还是外衣,一律钉原衣料缝成的带子,据说是不要结仇疙瘩(古代衣服扣是用衣料或布头儿打的算盘疙瘩),且有后继有人之意。至于寿衣的数量,一般都是单数,忌讳双数,恐怕死亡的凶祸再次降临。而棺材的用料有陶、木、金、铜等。春秋以后以木为主。汉族习尚以松柏制作,因为松柏象征长寿。一般不用柳木,因为柳树不结籽,唯恐有绝后之患。

二、停尸仪式

整个仪式包括为垂死之人沐浴,穿好寿衣,移上灵床、送终、买水、饭含等步骤。 所谓买水,是因为民间所取用的洗尸水往往都是买的,俗称买水买水是以投钱入水来加以体现的,即将阳水变成阴水。买水所用的钱主要是阴钱、烧香、化纸,即纸钱。 饭含指的死者口中放入米贝、玉贝及米饭之米,是指在死者嘴上放入珠玉等物。右人举饭含的含义是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着肚子到阴间去受罪,成为饿死鬼。古代饭含作了严格的等级限制。明代规定五品以上饭稷含珠,九品以上饭梁含小珠,庶人饭梁含钱 三、报丧仪式

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在汉族的观念里,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分担悲痛的做法。 四、丧

丧服,也就是披麻戴孝,即穿孝服的俗称,所谓成服就是指此而言。古时家里有了丧事,所有家庭成员按照自身与死者的关系,遵旧礼成服。一般说来,男女孝属均身穿粗白布长袍,俗称孝袍子。子女孝属不缝底襟、腰间系上麻绳或麻缕,谓之披麻戴孝。只有姑爷穿漂白布的孝袍子,不戴孝帽。汉人大都戴口袋顶的孝帽,上边钉有小铜钱,还有棉球。长子钉一个,次子钉两个,三子钉三个,其他类推。孙子辈的在孝帽上钉红棉球,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重孙辈的在孝帽上钉粉红色棉球。无论男女,一律把青布鞋蒙上白布。如双亲均已去世,则可蒙严,若有一亲健在,就不能蒙严,露着黑色后跟,孙子、孙女则蒙红后跟。 五、做

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另外,父母死后应该合葬。父死


不知母墓,母死不知父墓,都要把死者暂时殡起来,等找到父墓或母墓时再进行合葬。这样灵柩停放的时间就很难说了。

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做七"期间的具体礼仪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第三个七天和第七个七天,叫做"大七"。在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习俗,就是说在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儿和媳妇们,每人各自提一只灯笼,在规定的仪式中飞也似地赛跑,争取第一个跑回家,"争英雄",认为这样死者灵魂能庇佑降福。因为人们认为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仍然和活人一样有情感。 六、吊唁仪式

"做七"的同时要进行吊唁仪式。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首先要布置灵堂。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据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尸体和灵柩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据说,怕受所谓"日晶月华",更怕冲犯上天过往的神灵。因此只要是举行简单的祭奠仪式,就必须要搭灵棚。

接下来就要举行开吊仪式。现在城市,吊唁仪式已经大大简化了,主要是遗体告别和开追悼会。前来吊唁的人身着素装,佩戴白花和黑纱,在悠戚的哀乐声中,一一向遗体鞠躬致哀,而后在绕遗体一周瞻仰遗容。吊唁的人可以向死者的主要亲属说些简短的劝慰的话,如"多保重""望您节哀""要主意身体"等,劝慰丧家节哀顺便,保重身体。

七、入敛仪式

入殓有"大敛""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主持仪式的人开始为死者穿衣,先在床上铺席,再铺绞,它们的质地,要据死者的身份而定。无论贵贱尊卑,死者都应该穿上十九套新衣。穿好以后,亲属用被子把尸体裹上,然后用绞带捆紧。在这以后,再把布囊(称"",分为上下两截)套在尸体上,然后盖上被子,覆盖好尸体。殓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还要举行开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动。替死者穿好衣服后,"又拿一碗温和水,用一块新棉花,蘸这水,将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开光,这也是孝子亲手作的事。说是死人若不开光,下辈子必是瞎子。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这就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大敛的时间是在小敛的第二天,是人死后的第三天举行,以等待他生还过来。按照民间习俗,要在棺底铺上一层谷草,然后在铺一层黄纸,意思是死者的灵魂能够高高地升入天堂。当主人"奉尸敛于棺"的时候,是最能表现也最需要抒发子女们的孝心的时候,是亲人孝思形式化的最佳场合。所以,家人们都要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入殓前后,停棺在堂,直至出殡。

八、哭丧仪式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出殡的时候必须有全体后代尤其是男人们"唱哭"否则按照民间旧俗就会被视为不孝。另外,哭的音量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黄泉路上没有响彻天地的哭声相伴,便在方圆数十里传为笑柄,其子孙后代也要被人们视为不孝,大逆不道,天理难容。为了求得孝得美名,孝子贤孙们在此确实也颇费了一番心机,花钱请人替死者哭丧便是历代孝子贤孙们得惯用手法。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职业性的哭丧夫或哭丧妇,收入不菲。 九、下葬仪式

下葬是最后的环节。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由于各


个民族所处的生存环境不同等原因,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下葬风俗仪式。这种下葬的仪式反映了人们对灵魂的崇拜。汉族主要是实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所以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气凝结的吉穴,从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

民间的习俗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须绕墓转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严禁回头探视。否则看见死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哀的措施。不然的话死者的亲人不停地回头观望,也不舍得离开,是很难劝说的。

埋葬之后人们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接着丧家要谢吹鼓手和客人。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

这些民间传统的风俗习惯都反映了了生者对于死者的寄意和对生命兴旺的美好愿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e4928a7f524ccbff121845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