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世纪俄苏文学》,欢迎阅读!
第十章 20世纪俄苏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20世纪上半期俄苏文学的基本面貌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同时,马主义和西方各种社会哲学思潮开始传播,欧洲有些的艺术成果也越来越多地被介绍到俄国,这为俄国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并促成了新的文化高潮(所谓“白银时代”)的到来。
白银时代的俄国文学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现实主义文学仍然繁荣。除了托翁、契诃夫等老作家还在发表新作以外,高尔基、蒲宁、库普林、按德列耶夫等后起的作家也为新事主义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象征主义、未来主义等各种文学流派纷纷登场,并涌现了很多各具特色的作家,如巴尔蒙特、别雷、梅烈日可夫斯基、勃洛克、阿赫玛托娃等,他们为俄国文学打开了一个新天地。
高尔基的主要作品发表在20世纪,作为社会主义文学的先驱者,他的创作在俄罗斯文学和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蒲宁的早期诗集《落叶》曾获得普希金文学奖,后致力于小说创作,主要成就在中短篇小说上。他于1920年起侨居法国。较重要的作品有:《乡村》(1910)、《米佳的爱情》(1920),自传体长篇《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1927)等。他于193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勃洛克是俄国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有诗集《偶然的喜悦》、《雪面具》、长诗《十二个》1918、《夜莺花园》、组诗《美妇人》等。阿赫玛托娃早期作品多为爱情诗,如诗集《黄昏》。后受古米廖夫案牵连,个人生活不幸,创作减少。有诗集《车前草》、组诗《安魂曲》(写于1934-40年,发表于1987年)等。50年代恢复名誉。《安魂曲》抒发一个母亲在儿子无辜被捕后的痛苦心情,表达对祖国命运的担忧。
1917年的十月革命对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革命后至20年代,文艺政策比较宽松,文坛上活跃着各种文艺思潮,出现了很多文学团体。活跃在这一时期的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在探索艺术创作的特性和内在规律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如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和雅各布森的“文学性”等观点都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一学派中的一些理论家后来移居国外,带动了西方20世纪文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但同时,“左”的倾向开始抬头。当时最大的文学团体“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的简称)拉山头、搞宗派,打击所谓“同路人”作家,阻碍了文学的健康发展。这一时期比较活跃的作家有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布尔加科夫、法捷耶夫、费定等。
马雅可夫斯基见书P444自学。
叶赛宁的诗歌感情真挚、意境隽永。早期诗歌充满乡土气息,有诗集《亡灵节》,革命后的现实和诗人的想象有差距,一度陷入迷惘,组诗《莫斯科酒馆之音》反映了他当时的思想情绪。后有组诗《波斯抒情》、《伟大进军之歌》等。
30年代初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概念出现在苏联文坛,后被定为苏联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即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要求这种描写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相结合。)这一概念本身存在缺陷,又在实际运用中遭到扭曲,对后来苏联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复杂的影响。1934年,苏联第一届作家代表大会召开,高被选为主席。与苏联国内个人迷信的增长和肃反扩大化相应,“左”的倾向逐渐在30年代中后期的文坛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时期,奥斯特洛夫斯基创作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4),肖洛霍夫、阿·托尔斯泰、马卡连柯、布尔加科夫、左琴科等作家继续着自己的创作道路,写出了不少优秀作品。
肖---后面详述。
阿·托尔斯泰早年醉心于象征派诗歌,后转向小说创作。主要作品:小说集《伏尔加河左岸》、长篇《跛老爷》、长篇历史小说《彼得大帝》等,代表作是长篇三部曲《苦难的历
1
程》(1921-40)。布尔加科夫20年代开始写作,善于运用荒诞讽刺的手法。中篇小说《狗心》(1925)借一次离奇的外科手术辛辣地针砭时弊、长篇小说《白卫军》(1922-24)。长篇《大师与玛格丽特》(1929-40)是代表作。但他的作品大多未能在他生前发表。《大师》将神话和现实融为一体,两个叙述层面交替展开,揭示了惩恶扬善的主题。荒诞与深刻、庄严与谐谑相结合。
40年代初,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卫国战争文学成为主流。如西蒙诺夫的抒情诗《等着我吧》和小说《日日夜夜》(1944)、法捷耶夫的小说《青年近卫军》等。战后,苏联当局开始直接干预文学创作,并对一些作家如阿赫玛托娃、左琴科等进行批判,“无冲突论”泛滥一时,百花齐放的局面不复存在。
法捷耶夫20年代步入文坛。他的长篇小说《毁灭》(1927)曾与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和富尔曼诺夫的《恰巴耶夫》一起被称为“国内战争时期的英雄史诗”。作品真实反映了国内战争时期远东游击队的战斗生活。卫国战争刚结束,他就推出了长篇《青年近卫军》(1945),成功塑造了奥列格、柳芭等众多爱国青年的形象。
二,20世纪50至80年代苏联文学的基本面貌
50年代,苏联社会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同时,文坛上创作思想空前活跃,很快形成了一股后来被称为“解冻”的文学思潮。54年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后,文学界开始对“无冲突论”进行批判。这一时期,老作家相继推出新作。如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西蒙诺夫的《生者与死者》三部曲等。青年作家的作品则反映了在新思潮冲击下一部分当代青年的心态。“解冻文学”时期近10年,是当代苏联文学的第一波主潮。
索尔仁尼琴是一个颇具争议、褒贬不一的作家。是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曾在40年代被捕入狱,判处八年监禁。1962年发表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名噪一时,反映了极左路线给苏联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后在西方出版多部小说:长篇《癌病房》、《古拉格群岛》等。1970年获诺贝尔奖。他的作品以劳改营的生活为题材,采用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揭露骇人听闻的冤假错案。1974年被驱逐出境。1994年苏联解体后回到祖国。他的作品有鲜明的政论色彩。
60年代至70年代,苏联文学思潮渐趋平稳。人道主义问题讨论的深入使军事题材文学出现新的气象。这一时期的战争文学注重从新的角度富裕英雄主义品格以更为丰满和多样的个性特征。出现了瓦西里耶夫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69)、贝可夫的《方尖碑》、拉斯普京的《活着,可要记住》等优秀作品。许多作家着力表现当代生活,揭示现代人的道德心理冲突,艾特玛托夫、邦达列夫(《岸》)、阿斯塔菲耶夫(《鱼王》)等著名作家都在这一领域有所开拓。
艾特玛托夫是一位吉尔吉斯族作家。小说集《草原和群山的故事》(1962)获得列宁奖金。后发表中篇《母亲——大地》、《白轮船》、《花狗崖》、《一日长于百年》(1980)和《断头台》(1986)等。在艺术上不断创新。《断》是一部多重主题交织的作品。通过主人公阿夫季、波士顿和母狼阿克巴拉等形象的悲惨遭遇,深刻表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宗教、人与历史等重大主题。借助写实和寓意等首当其冲对尖锐的社会问题给予了热烈的关注。
80年代初期开始,特别是到中期以后,随着苏联国内“改革”的推进,文坛也进入了躁东不安的时期。许多作品从信仰危机、物质危机、传统失落、生态破坏、人性毁灭等角度,提出了尖锐的问题,表现出浓重的忧患意识。出现了不少反思性的作品。影响较大的有拉斯普京的《失火记》(1985)、邦达列夫的《人生舞台》(1985)、阿斯塔菲耶夫的《忧郁的侦探》(1986)等。此外,这一时期的“回归文学”热使雷巴科夫的《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以及索尔仁尼琴、纳博科夫等被禁作家的作品得以在苏联国内出版。
1989年,苏联作协在新《章程》草案中彻底删除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流行了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db817a76b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