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一棵小桃树》文本解读》,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一棵小桃树》文本解读
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对于写作对象的称呼往往是有深意的。在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中,对于写作对象“一棵小桃树”的称呼主要有以下几种:“我的小桃树”、“它”、“那小桃树”、“你”等。只关注这四个称呼,可以做如下的分类:“它”、“那小桃树”是第三人称,是相对客观冷静地叙述,而“我的小桃树”和“你”是经过修饰的第三人称和第二人称的表达,显然已将对“一棵小桃树”的客观叙述变成了主观情感的承载。
主观情感是人心里的内在感受,它往往是下意识里心中的真情流露,情感的外显表达最直观的呈现体现在称呼上。谢有顺先生曾说:“贾平凹的散文,表达的正是贾平凹这个人,他是‘跳出来的’。”贾平凹时而以“我是我的观察者”的角度审视小桃树在自己人生中的价值,时而以“物我交融”的角度酣畅地借“小桃树”表达自己的心路历程。这种复杂,难以直说的情感,悄然地在称呼上传达了出来,是情不自禁的情感的“真实”,使文章具有了更深远的意蕴与情思。
回忆性散文往往喜欢使用双线结构来串联全文。最易于把握的范例应属鲁迅的《藤野先生》。在《一棵小桃树》当中,贾平凹也使用了双线结构,我们可以通过表示时间的词语,清晰地发现小桃树从一个种在不是地方的种子到萌芽长到二尺来高,到有院墙高,再到开花横遭风雨,最后在风雨中含苞待绽。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描述了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的艰难曲折,极力地彰显出它与命运相抗争的顽强。
在此基础上,作者运用插叙的手法,适时的加入自己的人生经历,如出生在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到走出大山来城里读书,到发现自己的渺小却渴望成就一番大事,再到长大成人方知人事的复杂,心灰意冷。显然,作者巧妙地将“我”的人生经历融合在了小桃树的成长经历中,并处处暗示着小桃树与“我”的联系,将抽象的“我”的情感内在,外化为形象的小桃树的变化,文章便悄然有了一条暗线:“我”的人生经历。这两条线索相互交织,齐头并进,是身份、经历“真实”的再现,大大地增加了文章的表现力。
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中,第三个层次是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一棵小桃树成长的高光时刻是在文章的结尾,在风雨中,千百次地俯下身,又千百次地挣扎,一树的桃花,像天鹅的羽毛一样剥落,却在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这花苞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这一处的描写跟前文相较一反常态,小桃树与风雨进行着顽强地抗争,贾平凹利用了动词、数量词和形容词来彰显这个孱弱卑微的小桃树,此时拥有的无限能量与不屈意志,在美学中把这种动态的、充满冲突和气势的阳刚之美称为“壮美”。
这种壮美不是突然降临的。我们通读全文就会发现,作者之前表现小桃树是一个丑的生灵的时候,就是在为这个美的生灵服务的。现代丑学开创人罗森克兰兹在《丑的美学》说:“吸收丑是为了美而不是为了丑”。通过对丑的事物的描摹,唤起对美与善的渴望与追求的
时候,丑就有审美价值。贾平凹在文中,从小桃树的外形,遭遇等方面多次的去描绘与渲染,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丑化”小桃树形象,意在让读者在多次的审丑过程中达到审美的高度,读者要以审美的态度去审视、选择、提炼“丑”,审丑与审美相结合,且以审美为最终目的,化丑为美,读出作品更深的内涵。在求“真”,求“善”的过程中,“丑”变“美”真实的发生。
贾平凹的散文在当代是独树一帜的。他作品中所描写的对象——人、事、景都呈现出强烈的主观感觉色彩,有一种别样的风韵深藏在字里行间。读他的散文,常常会被一种不可捉摸的谜性情绪所困扰,无法明确而清醒地把握其主题和内容。只有亲近作者、亲近文本,发现贾平凹其人其作品的“真实”才能拨开“云雾”见“日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d3fa515b4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