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白话与文言》,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白话与文言
作者:吴世英
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09年第11期
中学生以“文言”写作成名,大约始于2001年吧。那一年高考,南京的蒋昕捷同学用文言写了《赤兔之死》,“一举成名天下知”,之后,中学生朋友中用这种文体写作的也就颇有其人了。然而就我外行的眼光看来,这成绩总不大理想,就是:使人皱眉的多,能够卒读的少,更不要说“耐读”了。
在这方面,我不能“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但是常想,今天的中学生何以会热衷于这种文体呢?时间久了,渐渐明白,原因似乎有两个:一、对文言的向慕,觉得有趣、好玩。文言在我国流行了两千几百年,不用说,有它种种不可淹没的好处;加之课文里所选,又都是历代名篇,文质兼美,声情俱佳,青年学子读了,略有会心,忍不住要应节起舞,摇其笔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无可厚非。二、向慕之中,多少也带点借“文言”以自高、希图侥幸的意思。考试嘛,总不免想要拿高分;如何拿高分呢?不是老讲“创新”么?正好有前例可循,于是揎拳捋袖,不管自己通与不通,也来“之乎者也”一番,以为这就是“文言文”了。且顾盼自雄矣:“如此佳作,还会不给满分P-57'’——恐怕这是普遍的心理。
我曾经读过这样的妙文,现在一字不改地把那最后一段抄在这里,“奇文共欣赏”:“山,刺破青天锷未已,天欲堕,盖以柱其间。自强不息,方可顶天立地,管环境了事,自强境自须!”回想十多年前,吕叔湘先生已经痛斥报纸上那类“将之与-…一比较”、“逼其交出”、“送其回家”的句子为“怪物”(《剪不断,理还乱——汉字汉文里的糊涂账》),先生倘若还健在,看到我们学生这样的文章,不知将会作何感想?或许,这里所举的,只是极个别的例子,但一般的又怎样呢?我想总逃不开“不文不白”“非牛非马”这两句评语。
我们学习文言文,目的究竟是什么呢?这当然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要求,不可一概而论。但就中学生来说,不外乎是培养他们初步地阅读古文、古书的能力,学习、了解一点点古代文学、文化,好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并为今后进入高校继续学习打下一定基础(这也只限于少数人),并不要求会写。自然,如果极个别同学很早就接触到古文,又有特殊爱好,又受到一定训练,“能读会写”,我们也是十二分欢迎并表示钦佩的。但对于绝大多数同学而言,会写,这愿望就未免过奢——好在喜好“写”的毕竟是少数。但是,让我们还是先看看古人是怎样“写”的吧。
除去内容方面的不谈,形式上他们大体是很注重模拟的。这模拟,首先就是“诵读”——熟读前人名作,像杨雄《答桓谭书》所言:“能读千赋则善赋。”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熟读,才可以体会到前人创作辛苦处,才对自己有实用。其次是“仿作”,一般以为李白文思泉涌、才华横溢,哪想到他“通诗书,观百家”、“三拟《文选》”所下过的苦功呢?朱熹《语类》里也教人说,“古人有名文字,皆模拟作一篇”,要如此,文章才能熟。合而观之,“诵读”与“仿作”连在一起,就是“师古”。师古,目的是“求似”,待到口吻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d132e4f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