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人类学

2022-04-01 17:20: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反思人类学》,欢迎阅读!
人类学,反思
反思人类学读书报告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学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开始了普遍反思的阶段。但是,这种反思其实早在60年代就已经开始酝酿。比如,象征人类学在60年代后期开始兴起,到了70年代末期就逐步被批评。结构马克思主义在70年代发展,到了70年代末开始受到政治经济学派的排挤。政治经济学派 80年代初期非常活跃,但到了80年代中期就被布迪厄的实践论和福柯的权力论所批评。实践论在80年代初,一度被认为地人类学的主流,80年代中期以后文本学派又成了新的时尚这种理论交替已经彼此批判和反思在人类学历史上并非什么新奇现象,事实上所有学科都存在着在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创建新的理论模式的情况。但是,当代人类学所进行的反思却是超乎寻常的全面和深刻,研究方法和方法论到研究者的身份,从学科理论到思想范式,无一不在被批判和反思之列。而这种共通范式的缺失、多元理论的兴起以及学科的全面反思现象都被归结为后现代的时代特征。

后现代主义人类学是当代人类学理论思潮中第一个与正宗人类学写作范式唱反调的学术流派,其在人类学理论学说中凸显的反思倾向和对传统民族志方法论的质疑,是其本身之所以成为后现代主义人类学的重要标志。 特点:1)反映被研究者个体的内心世界。 2)包含着多种声音的对话模式。 3)提倡民族志写作方式的多样化。 4)强调人类学的文化批评。

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人类学领域产生了所谓的后现代人类学,但是后现代人类学一般有两种不同的用法:一种是指结构主义之后力图摆脱结构概念影响的后结构人类学;另一种则是指一种对人类学学科功能和性质的本体问题加以质疑的人类学潮流,被称为反思人类学。

一、总体来看,反思人类学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1.在认识论意义上,反对把人类学知识当成脱离于社会政治经济之外的“纯粹真理”,承认人类学者在材料整理和意义解说上的主观创造性;

2.研究和写作方法上,主张把知识获得过程中人类学者的角色作为描写对象,并给予被研究者自己解说的机会。

二、代表人物:克利福德、马尔库斯、费舍尔、布恩等人。 三、代表作:马尔库斯和库斯曼发表的《民族志作为文本》 四、目的:不仅在于反思和评论以往的人类学文本和知识,并且也致力于创建新的文本和话语形式。

例:马尔库斯和费舍尔把实验民族志的对话模式分为对话、话语、合作文本以及超现实主义四种不同的类型。 五、批评对象:

(一)自马林洛夫斯基以来人类学界所坚持的研究范式,克利福德称之为“科学的参与观察者”模式。马林洛夫斯基及其追随者所做的民族志可以被视为一种科学研究,乃是一种现实主义的作品。按照他们的归纳,传统民族志有如下明显的局限性特征:

1.“全观性”的叙述结构。传统民族志的写法通常会先把文化社会作横切面的切割,然后用功能关系的理论把他们联系起来。民族志作者在文本中坚


持“客观”的角色。为了表现现实主义民族志所谓的“科学性”,早期的民族志作者通常不用第一人称来讲述他们所看到的事件和制度,有意使他们的叙述显得客观。

2.传统人类学者十分关心把社会文化当成整体的研究对象,所以在这样的传统民族志中,被研究着个人的性格和特色总是被压制或消除,显得似乎只有集体的共同特点或民族性,而完全没有个人。被研究者的共性掩盖了个性。 3.传统民族志通常会在一开始就郑重其事地交代其田野工作经验,以表明和凸显其民族志的权威。

4.传统民族志作者常常用很大的篇幅来描写某个事件或日常生活场景,以间接地表现他们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5.传统人类学者不愿意承认他们写的是自己的看法,而强调说是被研究者的想法,以凸显其“客观”

6.尽管人类学的研究在有限时空的社会中展开,但学者总是强调把具体的事例推向具有理论意义的结论,对具体事例的描述停留在其所代表的的某种“典型性”上,而不进入所研究的具体事例的细节。这就不仅导致作者脱离现实,而且还致使被研究的社区和理论脱节,从而该民族志变成了一种与作者和社区无关的论述。

7.传统民族志作者常用一些特殊的术语来表现他们是“专家”,与一般作家不同,但同时又试图避免采用太多术语而使他们的描述显得不够真实。他们在文本中经常将被研究者的言论和概念作为注释,以体现自己作品的“现实性”

总之,这些批评者指出,长期以来人类学者采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没有对这些方法本身的有效性进行思考,从而使得他们的作品充满问题和矛盾。

(二)格尔慈的解释人类学模式

他们指出解释模式与传统民族志的“客观”模式不同,专注于从社会员的观点来理解象征符号。但是问题在于,这种模式通过与被研究者的移情,好像研究者本身从背景中完全消失了。

然而,他们的主要批评对象显然仍然是传统民族志方法,并将具有以上特点的人类学贴上一个“现代人类学”的标签。因此,他们主张创建一种“后现代人类学”,以克服前者的弊端。

后现代人类学反思传统民族志方法,其主张被称为“实验民族志”,有三个基本特点:

1.把人类学者和他们的田野工作经历当做民族志实验的焦点和阐述的中心; 2.对文本进行有意识的组织并讲究艺术性; 3.研究者当成文化的“翻译者”,对文化现象进行阐释。 三种表达形式:

1.对异文化经验的表述;

2.对人类学者所处的世界政治经济过程的反映; 3.视人类学为文化批评的艺术

具体到写作上,不少倡导“实验民族志”的人类学家建议应当采用一种对话模式来进行文本撰写。民族志作者不应该远离其研究对象,而应置身于研究对象的对话之中。因此,理想的后现代主义民族志应该是民族志作者研究对象之间对话的重构。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的反思人类学把其研究的重点放在民族志的写作文化批评上,期望通过各种反映被研究者个体的内心世界,包含着多种声音的对话模式和写作方式多样化的实验民族志文本,来取代原先具有宏观理论、整体观、客观性和忽视作者主体角色的传统民族志,使后现代人类学成为人类学发展史上第一个以民族志文本写作为中心和以自我反思为其鲜明特色的学术流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c0b165648d7c1c708a1459a.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