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鉴赏论文——《鬼子来了》

2022-12-23 07:23: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影视鉴赏论文——《鬼子来了》》,欢迎阅读!
子来,鉴赏,影视,论文
影视艺术是一种融合了多种艺术样式,最终形成自己个性化表述手段的艺术种类,所以,影视作品不能以偏概全,而是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才有可能全面地领略影视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影视艺术发展史(地位 阶段)

《鬼子来了》是姜文导演的第二部影片,也是他本人最喜欢的电影作品。该片讲述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个村子的农民看管照顾日本俘虏却招来日本军队屠杀的故事。2000年获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及2002年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奖。 《鬼子来了》是反映战争与人主题的国产电影中最有突破性的一部作品《鬼子来了》是一部真正的爱国主义电影,但它爱的并非朕即国家的专制帝国,而是我就是我的自由国度。它告诉观众,鬼子决不是外来的,鬼子就在中国人心中,鬼子就在中国的土地上。只要心里没鬼,外鬼就无法作祟。

二、影视制作:编,导,摄,美,演

影片风格

再悲剧中也会有喜剧成分《鬼子来了》杂糅了很多悲喜剧的风格,借了军乐交响乐得主旋律反复出现的效果。例片中我一手一个,掐把死俩……”开始是说偷汉子的媳妇,后面是指日本鬼子,最后竟然是他这个身体残障的老人成为唯一反抗日本人的人。这种表现手法具有现代西方戏剧荒诞的风格



主题复杂和多指向性——人性与兽性的矛盾:

把一段魔鬼华的日本鬼子放到了人性的角度下分析,使日本鬼子也有了性格的丰满,残忍也有怕死的、懦弱的一面。表现了日本鬼子人性的一面,尤其是野野村天天给村里的孩子吃糖。没有和村民冲突。而最后的爆发是军官的暗示和挑拨。因受刺激而发疯杀了最喜欢的小孩,刻画了立体丰满具有人性,内心审视的野野村可能也是反动的一部分。

导演的视觉超越了民族恩怨,从人性的角度看战争,村民不愿惨害自己和别人的生命而正是这种善良引来了字后的杀身之祸。人文角度来看,人和人的生命是高于一切的,人在社会中生存就得善待他人,但他认为了他们的生存而不让我生存。人身上是人性和兽性共同存在的,人要善良就是人性战胜兽性,所以行为都应以生命的尊重为准则,马大三他们的善良在战争中被碰得头破血流,这也正是其表现的人性。



摄:

涉及到技术方面的问题,黑白片对摄影师来说是一种挑战。 此片这么做不是形式的问题,而是内容。根据《鬼子来了》的故事,它的色彩本身就是内容。为了影片最后砍头的那抹鲜红的画面,值得将整部电影拍成黑白片。 红色,可以理解为红色的血或红色的旗帜,用彩色胶片拍摄的红色显得很淡,缺乏凝重感,甚至有些俗气。借助电脑特技,这里的红色是一种超自然的颜色,鲜红色。

镜头的设计:五十多分钟的时候,用鱼儿的视角来看马大三,表现他内心的恐惧,富有喜剧色彩,使观众产生怜悯又可爱的情感。用大量特写,突出演员表演。



演:人物刻画深刻(语言,眼神,说话的表情,衣着等细节)

表演的台词设计处理:姜文透明的目光表现马大三这一个淳朴的农民,用方言(河北唐山、江浙、东北)很好的反应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河北农村生活)并具有一定的纪实性。


有特点



人物性格:

成功的影视作品需要充满个性的主体人物为影视片带来生机盎然的气息。一是主要角色的性格合乎情理同时又具有自己的个性化特征,将角色的典型性和特殊性较好地结合起来;二是在人物关系处理上,比较得当地建立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人物性格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冲突和张力;三是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和代表性,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某些社会现象或人生意蕴,使观众产生认同感。

人物的性格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往往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角色的性格总是决定着人物的最终命运,曲折的故事中也总是蕴涵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宿命感。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不仅能够造成强烈的悲凉意味,也能带来同样强烈的喜剧效果。

马大三:本分、善良、小聪明、明哲保身、不敢承担责任,代表典型中国老百姓的生存哲学,拉群人下水,责任大家担,也就法不责众,带着困惑的微笑死去。

河北小山村的农民没有正面面对战争,几千年的农民逻辑让他们善待俘虏,但最后去发现他们的意识形态,道德行为准则于现代战争逻辑很不适应。

花屋小三郎:带着日本武士道精神出现,但又害怕死得不壮烈,花屋心理变化过程是导演的功力所在。花屋后来对生命的珍爱,基于村民对他这个俘虏的优待。



三、影视文学(叙述方式)

影视作品与文学的联系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影视艺术正是因为有了文学的滋养才有可能获得长足进步,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独立而成熟的巍然景观。 《鬼子来了》改编自尤凤伟的小说《生存》。在小说里,是一点也不神秘,“没往挂甲台搁过人啊!” 这是编导从出发点上着手的颠覆性改编,于是原本略有荒诞但还算合理的小说情节被彻底荒诞化。小说中原有的情节即便被保留,也开始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最后抵达了与小说情节完全不同的结尾,开掘出与小说寓意完全不同的寓意。 编导试图通过艺术语言的荒诞和不合理,来揭示中国历史的荒诞和不合理。因此小说里吴队长先变成电影里的五队长,再与吴队长脱钩,成了神秘化、荒诞化、非人化的,成了绝对权力的象征。就这样,刻画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特定历史时刻的是谁125写实主义小说《生存》,被改编为揭示两千年中国专制史及其必然后果的象征主义寓言《鬼子来了》

如果仅有改编的深刻思想意图,却没有改编的高超艺术手段,那么改编就不可能成功。《鬼子来了》的成功之处,首先是编导对小说《生存》的情节删繁就简:在小说里,花屋与董汉臣时分时合、各说各话的对比性复调合奏,既被其他情节遮蔽,又非贯彻始终的情节主线。电影删掉了大量过于枝蔓的小说情节,运用电影独有的叙述优势,把这一充满张力的对比性复调合奏贯彻始终。而改编得以成功的关键,就是编导找到了能够包容多重寓意,甚至能够包容相反寓意的寓言核心:“是谁?

四:影视的地域板块特点



五:音乐,还有服饰的周边也可以作为鉴赏的一种要素。

资料来源:网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bca49084b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e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