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不同社交平台上的大学生网络舆论特点分析——以论坛、微博、微信为例》,欢迎阅读!
不同社交平台上的大学生网络舆论特点分析——以论坛、微博、微信为例
作者:吴南生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中下旬刊》 2015年第7期
吴南生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30
摘要:本文以论坛、微博、微信先后出现的三种社交平台为例,从用户特点分析出发,分别从舆论的传播方式、主体的交互程度和舆论的渗透程度探讨了三个平台的特点。
关键词:社交平台;舆论;特点;大学生
网络评论起于新闻跟帖,新闻跟帖的评论较为松散,评论的主体也鱼龙混杂,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人群,因此新闻跟帖意见较难集中,难以形成有效的舆论风向,然而,在论坛、微博、微信中,由于这些平台自身的特点,用户群体在这些平台上较容易形成集中的意见,大学生是这些平台的频繁使用者,大学生的言论在这些平台上集中形成的舆论风向,也因平台自身的特点,表现出不同的舆论特征。
1 三种平台上用户的特点
从用户规模上看,网络中存在不同类型的论坛,大部分论坛根据一定的目的组建,品类繁多功能各异,目前没有比较权威的数据统计大学生使用各类论坛的规模各是多少,国内与网络舆论相关的论坛当属天涯社区,到2015 年1 月份用户数才刚突破1 个亿,可见,特定功能的论坛用户数不会很大,然而据统计2015 年1 月份微博的月活跃用户数为1.67 亿,而截至2015 年3 月份微信用户已经突破6亿人。
从用户的注册方式看,论坛一般采取匿名注册的方式,用户大部分用的都是ID 假名,此类假名很难追溯;虽然微博采用的也是ID昵称,但用户的个人身份相对公开,微信的个人身份信息则进一步公开,因为微信的好友基本通过QQ 号码或者本机的手机联系人进行添加。
从用户间的关系来看,论坛的用户关系较为松散,论坛中的用户大多是为了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求而进行注册,比如超级课程表的下课聊满足的是学生查课表的需求,再如天涯社区和知乎网的用户则是为了解决自己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某方面的问题或困惑而进行注册。微博则是大型的社交媒体平台,每个用户都可以是信息的发送源,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微博用户之间可以是关注关系,但用户在非关注状态下也能进行信息转发或评论。微信的用户关系则有更高的私密性,用户之间不仅是网络社区的好友,大部分也是现实中的好友,而且好友之间以“圈”的形式存在。可见,论坛如一个广场,用户间是多对多的非对称关系,微博为一对多非对称关系,微信则是基于一对一的双向对称关系。
2 不同社交平台上大学生的舆论特点
基于以上对三种平台用户特征的分析,结合三种平台的信息分享方式的不同,大学生使用三种平台的舆论传播形成不同的特点,分别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舆论的传播方式、主体的交互程度、渗透程度。
2.1 舆论的传播方式
论坛是既定用户群范围内的信息交流平台,高校的论坛用户则为在校学生和毕业校友。论坛中交流的信息量非常大,热点事件一旦在网络曝光,很快便会在论坛上扩散开,吸引论坛用户跟帖回帖发表意见、交流观点,当在论坛中用户围绕某个热点问题发表的意见渐渐趋于集中时,论坛上的舆论便形成了。微博的信息分享方式则是一对多病毒式的公开传播,微博每个用户都可以成为信息中心,每个用户可以从自己界面中别人分享的信息进行再编辑和扩散,而且一般信息都是公开的,其中起主要舆论导向作用的是各类大V 和认证的明星。微信则是基于现实朋友圈相对封闭的信息传播,朋友圈里的信息只有互为好友的用户才能看到,而且朋友圈中的评论也是只有三方同时互为好友的情况下才能看到,这种信息的传播方式有一定的私密性,传播通道也相对狭窄。
2.2 舆论主体的交互程度
论坛的用户在一个相对集中的网络空间中发表个人观点,在这个过程中,用户之间突出的意见会互相交流、融合甚至冲突,舆论风向会被充分地选择、分离或聚合,公众对某个问题讨论比较深入,在讨论的过程中会引起共鸣,也会不断有新的参与者加入,新的参与者只要浏览完所有的回帖,便能够及时的对先前的讨论进行全面的概览。微博的舆论传播,较论坛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比较随机和无序,不同的是微博用户之间的交流不像论坛那么深入,大部分用户都是转发,简短的回复或者发泄,大学生微博因假名可以追朔和受到学校老师微博的关注,并不像论坛中的言论那么肆无忌惮。微信的好友大多来自手机通讯录或QQ 好友,学生与老师互为好友的情况更多,相互间的交互更多,再者微信有移动即时通讯的功能,使得舆论主体就某一话题的交互更为深入。
2.3 舆论的渗透程度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比较而言,前者相对理性,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信息源的身份是明确的,但在论坛中,由于身份较难追朔,论坛用户为追求宣泄,言论较为偏激和不雅,而高校论坛的用户是大学生,较有活力同时也较为情绪化,容易走极端,这种特点在高校论坛匿名情况下表现较为明显,所以常常会在匿名论坛上发表一些非理性甚至侮辱性的言论,但这种情绪一旦扩大,就会出现从网上走到网下的危险,所以,从情绪扩散的角度来看,论坛的渗透力不可小觑。微博中作为普通用户的大学生,个人的发声相当微弱,但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受明星偶像的影响正达到巅峰的状态,大学生对明星偶像有极高的身份认同,微博中的大V 和明星一旦发声,回应最为热烈的恰恰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微信是好友之间的通讯软件,互相有极高的身份认同,好友转发一条微信朋友圈的热点信息,如果某位大学生在生活中对此好友稍微认可,便会转发和分享甚至评论几句,这说明大学生对微信信息更有选择性,但这种选择性恰恰体现了大学生对信息的认同度。
3 结论
综上分析,高校在应对舆论时对不同平台应区别对待,梳理各种新媒体平台和观点表达网站,让舆论应对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第一,要组建一支由师生组成的网络工作队伍,全面深入大学生常用的社交平台网站,熟悉大学生话语体系、舆论参与习惯,对不同平台的舆情进行比较和分析;第二,通过开设官方微博、与论坛开发者建立合作、开设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合理跟踪大学生舆论走向,管控大学生网络言论,抢占网络舆论的高地;第三,在不同平台上发布舆论应对信息时,应该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社交平台的用户特性、舆论传播的不同点,制定不同的应对方案,全面覆盖网络舆论空间,从不同视角不同方位相互支撑,形成舆论应对的合力机制。这样才能在舆论应对和引导过程中,有序地搭建和实现宣传思想工作的大格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92bb204be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