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求谏》学案》,欢迎阅读!
科目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任务驱动
语文 求谏
年级 二年级 备课人 高二语文备课组
1、了解《求谏》的相关文言知识。 1、理解求谏的深层内涵。 文章的研读 文言知识
前面我们学习了“修齐治平”,那么修齐治平与本单元的“家国天下”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求谏体现了君王怎样的个人修养?
知识链接 1.谏官制度
中国古代,皇帝的独断专行可以说完全是制度化的,皇帝批阅百官奏章疏报,直接决定国事,然后交付有司执行办理。其信息来自呈奏章的官员,但决策仅仅由皇帝本人进行。唐初,政治比较开明,贞观以后,谏官尤为皇帝所倚重。唐代的谏官各有分工,散骑常侍掌管规谏讽喻皇帝和朝廷重臣之过失,谏议大夫负责谏论分析朝政的得失,补阙、拾遗之官负责朝仪供奉等事务的讽谏。如果遇到重大的军政事务,就在朝日御前会议上提出;若只是一般政事,则可以随时以书面形式上奏。唐制规定,在宰相入宫内与皇帝研讨政事之时,谏官亦可以同入参加讨论;而当谏官与皇帝研讨政事时,则可以无须先通知宰相,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谏诤系统行使监督职能之路的畅通。唐时出现清明盛世,与谏官职权的提高有一定关系。 谏官制度是君主专制政体的有益补充,言路通畅对于国家政事的顺利流转有着重要的作用,古今的有识之士都从各个方面论证过纳谏之益,历史也证明了纳谏可以减少君王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而拒谏饰非则可能带来国家覆亡的危险。吴兢曾上疏玄宗极言“夫帝王之德,莫盛于纳谏”,一方面说“自古上圣之君,恐不闻己过,故尧设谏鼓,禹拜昌言”,另一方面说“不肖之主,自谓圣智,拒谏害忠,桀杀关龙逢而灭于汤,纣杀王子比干而灭于周,此其验也”。为了增强说服力,吴兢还就近举出两个例子,一个是隋炀帝,“骄矜自负,以为尧、舜莫己若,而讳亡憎谏,乃曰:‘有谏我者,当时不杀,后必杀之。”;另一个是唐太宗,“好悦至言,时有魏徵、王珪、虞世南、李大亮、岑文本、刘洎、马周、褚遂良、杜正伦、高季辅,咸以切谏,引居要职。„„当是时,有上书益于政者,皆粘寝殿之壁,坐望卧观,显狂瞽逆意,终不以为忤。故外事必闻,刑戮几措,礼义大行”。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贞观政要》虽记载史实,但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这部书是对中国史学史上古老记言体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创作出来的,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意义的历史著作。 预习导练:
1.识字注音
谏诤( ) 鲠议( ) 刍荛( ) 罄其狂瞽( ) 怖慑( ) ......诋诃( ) 愆过( ) 勖之( ) 纂组( ) .....
嗔责( ) .
2、词类活用
(1)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 (2)臣下钳口( ) ..(3)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 (4)纂组伤女工( ) ....(5)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 (6)主若自贤,臣不匡正( ) ..3.特殊句式
(1)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 (2)言而不用( )
(3)则相继以死(谏)( ) (4)下为百姓所怨( )
(5)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 (6)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 ) (7)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 4、问题导学
1.唐太宗是在什么背景下求谏的?
2.从《求谏》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对于纳谏有着怎样的认识?他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引导臣子积极进谏?
3.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堂探究:
1.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2.《求谏》中所反映的谏官制度在当今有何积极意义?
课堂检测: 1、《全优设计》课时训练11除“延伸阅读”部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9165f0d58fafab069dc0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