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欢迎阅读!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
作者:姜卓娅,王薇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2年第1期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社会保障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适应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开始中国化。毛泽东以社会公平为主要原则,邓小平以效率和公平相结合。江泽民坚持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胡锦涛将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立足点。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1—0081—02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世界工业化的逐渐高涨,非西方世界也被迫卷入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之中。工业化的主要后果就是商品极大丰富、财富剧增,经济在整个国家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大量的自由劳动力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可缺少的要素,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阶层的分化,失业者和低收入者日益增多,人们的劳动安全感日益紧迫,现代社会的各种保障制度便呼之欲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和超经济剥削的同时,也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做出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构成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理论。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
(一)社会保障是“一切社会生产方式所共有的基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批判尤多,他认为在社会的各种收入及其分配的过程中,不变资本和劳动力在再生产时会遭遇意外的损失,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针对劳动者建立劳动保障的制度却格外关注。“利润的一部分,即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从而已体现所追加劳动的剩余产品(从价值方面来看)的一部分,必须充当保险基金”,对劳动者进行社会保障是“一切社会生产方式所共有的基础”。
(二)社会保障资金是“剩余价值的一种扣除”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大量的资金,马克思通过“扣除理论”来论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中的“官办济贫”事业的资金来源。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清晰地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保障事业的资金来源,其实质仍然是劳动者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而且是一种超额的价值剥削。最后,马克思得出结论:“保险必须由剩余价值补偿,是剩余价值的一种扣除。”
(三)社会保障是“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关于社会保障资金分配问题,马克思有如下论述:“本质上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有多少,而产品的多少当然随着生产和社会组织的进步而改变,分配方式也应当改变”。可以说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按照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
二、列宁的社会保障思想
早在1917年列宁就考虑到工人丧失劳动力以后的劳动保障问题,他在《修改党纲的材料》中提出:“工人在年老和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时,得享受国家保险,由国家向资本家征收特别税作为这项支出的专用基金。工人享受全面的社会保险。”之后,列宁又提出:“凡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以及——世界上破天荒第一次——遭到失业的人,都由雇佣者和国家给予生活保障。”列宁的社会保障的设想包括国家保险、失业保障、社会保障缴费原则和保险的组织方式等。列宁的这种考虑,既有保护苏维埃十月革命胜利果实的意思,又有保障工人阶级基本劳动权和生存安全的含义。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社会保障思想是适应他们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而提出来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保障思想理应有新的发展。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
(一)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社会保障思想
1�毛泽东的社会保障思想
早在革命战争时期,在对待红军和广大群众利益的问题上,毛泽东指出“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要充分地优待红军家属”。1942年12月,毛泽东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文中鲜明地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这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根本政策”。1953年夏,毛泽东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福利不可不谋,不可多谋,不谋不行。”这说明社会保障必须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应当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循序渐进,逐步将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并完善。
毛泽东的社会保障思想,主要体现了社会公平的基本思想;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国有企业的职工;在社会保障的模式上偏重于社会救济;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由国家和企业承担,即“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保障,是以政府财政补贴、民政救济和单位福利三大板块构成的混合模式。”
2�邓小平的社会保障思想
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在思索中国社会主义的治国方策问题时就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作为评价正确的政治领导成果的标准”。1978年10月11日,在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指出: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死路一条。”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社会保障的前提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保障的重要途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保障为之奋斗的目标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的社会保障思想,主要体现了效率优先的基本思想。社会保障的对象不但包括国有企业的职工,还有私营企业的职工;在社会保障的模式上实行扶贫致富;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主要由社会承担;在类型上,除了社会救济,还增加了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待抚恤等诸多内容。可以说邓小平的社会保障思想为目前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打下了基础。
(二)江泽民和胡锦涛的社会保障思想
1�江泽民的社会保障思想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江泽民继承并发扬了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社会保障思想。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1999年11月,江泽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顺利推进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必要条件。”
江泽民所主张建立的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是:“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两个确保”,即确保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和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通过实行‘两个确保’解决保障基本生活的当务之急”;逐渐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发挥土地的生活保障功能、加强农民的医疗保障工作、开展扶贫开发;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快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
2�胡锦涛的社会保障思想
胡锦涛社会保障思想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的基础上,并且结合中国国情的现实情况而形成和发展的。社会保障问题的凸显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因素造成:一是中国社会人口正在快速老龄化;二是人民就业压力大;三是医疗问题成为老百姓心理负担;四是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公私二元经济结构并存。
胡锦涛的社会保障思想是将建立完善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目标,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其主要内容是:强调以人为本,重视民生;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多样化,尊重当前国情,尊重经济和政治制度发展的客观规律;构建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市场化路线向公益性路线回归。
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社会保障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适应中国国情,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的指引下,适时地提出了覆盖面宽、层次多样化、完善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列宁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7年10月25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752e1c406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