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复习 2013

2022-07-23 13:33: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现当代文学复习 2013》,欢迎阅读!
现当代,复习,文学,2013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题

1、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揭幕的标志及主要内容。 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1916 / 9 更名《新青年》)创刊为标志。两面旗帜:民主与科学;思想武器:个性主义,人道主义;攻击对象:

传统的封建文化。拥戴“德先生” (民主) 、“赛先生” (科学),以此对抗封建宗法制度和专制思想,推倒“君权神授”学说和宗教偶像的理论础。

2、简述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

正式宣言:胡适发表于 1917/1 《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列出旧文学八大罪状,阐述“八事”,主张以白话取代文言)。陈独秀《文学

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

1918/5鲁《狂人日记》发表,《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等陆续刊登新文学作品,译介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西方思潮及外来文艺学说/品,激起全社会的热烈反响。

1919五四学运爆发,随马-主义传播、阶级斗争/社会矛盾激化,新文学阵营出现分化。 3、从作者、叙述者与人物关系入手,试析鲁迅小说《在酒楼上》的“自传性”

路过小城的“我”在酒楼上遇见昔日同事吕纬甫,先前敏捷精悍,思想激进的吕而今已行动迂缓,神情颓唐潦倒——他来此是奉母命返乡迁小弟坟并给邻女送剪绒花,为生计教孔孟文章,一切都随随便便„„吕身上的确有作者的影子:迁坟和顺姑的病逝,都是鲁迅亲历;鲁迅看穿一切价值的虚无感,也近似吕的“随随便便”。由此看,这篇小说可以视作鲁迅对自己内心“鬼气”的一次描述。包括角色“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又浓又黑的眉毛”,都让人联想到作者自己。叙述视角依“我”展开,这又使得“我”“隔”在读者与作品之间,造成了某种间离效果。

4、列举郁达夫五篇小说并简述其“自叙传小说”特点。 《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南迁》《迟桂花》《过去》

特点:a、从创作者自身心理出发,淡化客观再现功能,突出主观抒情性。b、突出的自传性,以展示个人经历/身边生活为主。c、大胆袒露主

人公(创作者)内心,对性心理作露骨刻画,又名“心境小说”/自我暴露小说”d、作者、叙述者和小说人物呈现出共在性或同一性——多用第一人称叙述,角色与创作者身份/经历相似。 5、试述废名的文学观及其小说创作。

文学观:由其人生/审美态度决定了他将“实生活”看作一个“恍惚的梦”,在文学/文化影响上接受了东西混合的传统(我从外国文学学会

了写小说,我爱好美丽的祖国的语言”

早期小说表现日常生存的美与善,营造自足自乐的乡村世界,无意中也点染出生活的哀痛(如《河上柳》《浣衣母》等)1927年后语言更趋

简练含蓄。如长篇《桥》中宗法制农村温饱人家和谐美满的生活:少男少女天真无邪,乡风民情淳朴自然,世外桃源和谐清丽„„非乡村现实的摹拟或实录,而是“反刍”后的乡土之“梦”,展现出天真透明、自然恬淡的诗意人生。

初期较平实,有一定现实生活的影子,到《菱荡》尤其是《桥》风格大变,有如唐人绝句,现实性淡化再淡化,打开了乡土小说的新天地。 特征:1、景与人的描写相融,写自然中的人。2、重情趣和境界,小说情节一再淡化。3、运用象征、意识流等技巧,写意取代写实。从文体

角度看,对后来的“京派作家”有较大影响。

6、简述冯至诗集《昨日之歌》的内容、主题及艺术特点。 出版于1927/4,分上下卷,上为抒情短诗,下为叙事长诗。 抒情短诗包括对爱情/友谊的歌颂(典型的青春写作):如《我是一条小河》《雪中》等。其中《蛇》构思奇特,以蛇的意象喻自己的寂寞—

象中之象/喻中之喻-传达执着的相思。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如《绿衣人》《孤云》《残年》等。叙事长诗四:《吹箫人》《蚕马》《帷幔》《寺门之前》

“神示”“爱人”“徘徊惆怅”的寻找是冯早期诗作的主题。受西方古典/浪漫派尤其是郭译歌德诗影响,冯诗语言华丽柔缓,形式考究,也有拘谨、不够开阔饱满的不足。

7、简述茅盾的文学贡献。 开创现代都市文学《子夜》正面描写了现代都市的政治/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及各色人物。对都市世相的感受敏锐、把握准确。塑造了“时代女性”和“资本家”两大人物系列。前者如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林佩瑶姊妹、赵惠明等——受新思潮影响的一代“新人”,风云一时,但易惶惑动摇,其性格命运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人性内涵。资本家是现代中国政治/都市生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但新文学少有正面表现,茅是少有长期保持关注者。

8.列出丁玲前后期小说的代表作并简述其特点。

早期创作(20后期)秉承五四精神,描写女性的精神苦闷/叛逆性格,表现自立自强的女性意识,情调感伤低沉。如《莎菲女士的日记》写几个“北漂”青年的生活,以对内心的大胆暴露/坦诚剖析惊世骇俗(描写莎的心理/欲望/情感),揭示了个人反抗的悲剧结局。

写于40后期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展示工作组进村、发动群众、组织斗争,到分地、参军的土改运动的全过程。以客观写实为主调,希图表现生活的原生态。

早年追求个性解放,后投身社会革命,思想与创作发生巨变,几乎判若两人。

9、试述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的内容及艺术特点。

《呼》在抗战文学热潮中写童年记忆,表现呼兰的风土人情、苦难愚昧,这表现了作者艺术选择的勇气与自信。两个对立的世界:后花园、

我、祖父构成的自由温馨世界,之外的丑恶、冷漠、残酷的世界。呼兰人浑浑噩噩地生、糊里糊涂地死,希望只在阴间或来世;人们在传统风习/维驱使下无意识演出各色悲喜剧:如跳神老胡家的婆婆出自“善心”将“团圆媳妇”折磨死;诅咒同居的王大姑娘和磨倌冯歪嘴子死掉„„源自历史又深潜于无意识的传统风俗塑造出国民丑陋的灵魂。

写生活的原生态,又极富想象力。作品格式特别(散文体小说),语言散漫自然,具有某种自发性,表现生活、生命的原生态。 10、试述巴金创作的独特性。

属激情/青春型写作。创作经两次转折:30年代是喷发期,倾吐对黑暗现实的“近于疯狂”的恨,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作品流溢着青春活力。

抗战后期变为深沉,更多关注小人物的悲剧,强烈的爱憎为冷静的剖析所替代。建国后从主观抒情转向挖掘现实矛盾/内心痛苦,激情由张扬而内敛。40年代的社会剖析到80年代《随想录》的自我审视,展现出中国知识分子求索光明和自我完善的艰难。 11、简述话剧《雷雨》的命运悲剧意识。

不仅是家庭/阶级/也是人自身的悲剧——周朴园浑然不觉家庭的致命危机,仍顽固地按“老方子”行事;繁漪无法知晓她冲动反叛之后的命运的陷阱;相互热恋的周萍/四凤于无知中分别扮演了30年前父母的角色;鲁侍萍也不会想到儿女竟重演当年发生过的一幕„„《雷雨》展示的“命运悲剧”的制造者是时代/社会,也是人的心灵。

曹禺“想通过一个家庭的毁灭„„表现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在这斗争的背后,也许有一个主宰,它就是上帝或命运,近代称它为“自

然法则””周鲁家的新生代几乎都在本能驱使下,以不同方式挑战命运——这既是盲目反抗的悲剧,同时也昭示了某种新的可能性。

12、如何看待沈从文的乡土题材创作

这部分作品体现了沈的人生理想,是对远离“现代文明”的世界/原始生命的赞歌及对“新与旧”演进中的湘西的叹息。以《边城》为例:以

印象式/理想化笔墨处理湘西生活,具浓郁的牧歌情调。人物多憨朴善良、与世无争(如老船夫/翠翠)。人性中烙有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痕迹,对两性情感行为遵循“发乎情,止乎礼仪”的古训。然而善与美的行为酿出的并非圆满结局——作者认为这是人生常态,“只应由天去负责”,命运的力量使人物的不幸成为必然。这种命运感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上述矛盾隐含在沈的多数乡土作品中——他要从中体味出爱与美、痛苦与不幸,乃至发现一种合理的生命形式,以弥合人际关系、重造民族道德。 13、何谓“新感觉派”小说?

1930在上海兴起,围绕《璎珞》《无轨列车》《现代》等刊形成的小说流派,成员有施蛰存、刘呐欧、穆时英等。其创作上接叶灵风都

/性爱小说,下连张爱玲市民传奇。刘呐欧受法国现代派文学影响,突出“感受”,写意识的跳跃流动。穆时英狂放无忌,予人文字暴发户味道。施蛰存以心理分析见长,既面对古人,又深入现代都市世界,表现情爱,窥探人性的流动。新感觉派融合先锋意识/通俗情调,提高了“海派文学”的地位,后发展出40年代的新市民小说。

14、试述丰之恺的散文创作。

主要作品有30年代出版的《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等。内容一是表现儿童世界,从儿童与社会的映衬中观照人性得失,找寻理想人格/

生活。如《华瞻的日记》对儿童心理的细微把握与传达;《山中避雨》叙写跟儿童在一起的欢乐。二是宗教关怀,于学术文艺外穷究生命,不忘灵魂世界。如《秋》《渐》《大账簿》等都充满宗教意味。三是现实场景。如《车厢社会》展示的火车上“可惊、可笑、可悲”的世相,表现出知识者的正义感。

小中见大:多从家庭儿童师友等入手,笔涉社会也不离普通情境;弦外有音:温婉曲折旁敲侧击,平常文字中暗藏机锋。“不即不离”:既未

落时代之后,也从不置身历史前沿。

15、何为延安文学



1


由中共直接领导,以30年代苏区文化/左翼文学为源头,出现于延安等“解放区”的文学潮流,具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作品塑造工农兵形

象,艺术上提倡民族化、大众化。有赵树理、柳青、丁玲、周立波等小说家,李季、田间、阮章竞等诗人。特征:高昂的革命理性/乐观精神,通俗/大众化的审美情调,塑造农民英雄及传奇。

16、以《饥饿的郭素娥》为例,谈谈路翎创作的特点。

一幅充满强健生命力的木刻画。赤裸的饥饿(灵/肉)催发了郭的原始欲求,狂恋上刚愎凶猛的机器工人张振山,而灵的饥饿又使其急欲逃离这种单纯的纵欲。上述冲突给郭带来更深重的痛苦,因而喊出“一种人类灵魂里的呼声”,其中有“旧传统磨难下中国人的痛苦、苦闷与原始的反抗”也暗示了最初的觉醒。生存的苦难逼使人物不断爆发出毁灭性能量,不是在灵/肉煎熬中毁灭就是获得新生,此过程同时也是对“精神奴役创伤”的鞭挞过程。

注重创作的心灵体验,总是从自身感受出发,将情感/思想无保留地通过人物表现出来。新欧化语言:过多的修饰成分,反复使用相近的修饰语,冗长的句式,具强烈的主观体验色彩——不从人物身份出发,而从创作主体出发,重在人物精神/心理的复杂丰富性。

17、以《围城》人物人生遭遇为例,阐释小说的中心象征“围城 “围城”出自英古语:“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苏文纨引申为“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

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人生就是围城。”这既是对一种人生情境的概括,也是对一种心理意态的把捉,是人类生存困境的象征——荒诞中的真实。

以方鸿渐遭遇(留学经历、爱情/人事纠葛、婚姻喜剧)为例。不愿做却又不得不做、不想让人误会却偏偏引来误会——人生的荒诞/悖谬。

“围城”之围将想冲进城和冲出城的人复杂又简单地隔开,造成另一种荒诞人生。他本想逃离,但又难以摆脱诱惑,于是最终失去真实的自我而成为“他者”的附庸。

18、结合作品内容阐述张爱玲小说的主题。

主题一:揭示人性形成演变过程及畸变的破坏性(从日常生活、家庭婚姻关系入手——《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一个自闭在黄金里的性格变

异者)

主题二:世界的异己与荒谬(《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范柳原) 19、简述50年代后期“解冻”背景下中国大陆的文艺探索。

1956年,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专制及肃反扩大化,在社会主义阵营引发震动;苏文艺界质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出现“解冻文学。毛在最

高国务会议上正式提出“双百”方针(1956/5/2

1956/9,秦兆阳发表《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57/1,王任叔发表《论人情》957/5,钱谷融发表《论文学是人学》。创作:大胆干预现

/表现人情。小说前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改选》(李国文),后有《红豆》(宗璞)《在悬崖上》(邓友梅)等。——突破规范,表达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对人性的关注,在反右中受到严厉批判。

20.举例说明“十七年”期间“战争小说”的特征。

颂歌与史诗。纪实性、自传性。政治/教化色彩。对战争残酷/非理性一面表现不够,无力从反战的人道主义高度表现“人在战争中”,多停留

在惊险故事、英雄业迹等浅表层面。《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红日》

21、例析上世纪60年代初抒情散文的繁荣及缺陷。 一是内容虚假、片面“歌颂”,远离当时社会的真实状况;二是在某类散文理论提倡和创作实践影响下,一种散文写作模式开始形成。 22、简述上世纪80-90年代散文写作概况。 80初的悼亡与回忆文字—巴金《随想录》杨绛《干校六记》孙犁《乡里旧闻》80中前后的抒情散文/小品—贾平凹《月迹》斯纾《婉穗老师》80后期—90年代的作家/学者散文—张承志《清洁的精神》、周涛《读〈古诗源〉记》、韩少功《夜行者梦语》、余秋雨《山居笔记》、张中行《负暄琐/续话》90年代中期的“新散文”

经历了由一般褒贬/记叙人事到深入探寻/抒写性灵、由简单再现/摹写生活到深刻表现/反思生活的过程。 23、简述“新生代”诗歌与“朦胧诗”的区别及美学特征。

暗涌于198283年。对“朦胧诗”的反动,和现代主义脱钩,透露出后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与“朦”的英雄主义、精英意识、社会批判激情相比,“新”将作者定位为普通人,以世俗生存图景的呈现为主要内容。

美学特征:1、主体平民化;2、非深度模式;2、二元对立/价值判断消失;4、戏谑/反讽倾向。 24、简述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现代派”小说创作。

与“寻根”既关联又迥异的写作。创作倾向:受尼采生命哲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启示,侧重表现潜意识、性心理等人性内容(莫言/残雪)

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响,作叙事/结构技法探索(马原等);受“垮掉派”/流浪汉小说影响,表现当下生活中的某些精神失衡/时尚状况(徐索拉/刘星)

代表作品:莫言《透明的红萝卜》,残雪《山上的小屋》,马原《冈底斯的诱惑》,扎西达娃《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刘索拉《你别无选

择》,徐星《无主题变奏》等。

25、如何看待莫言长篇小说《丰乳肥臀》中的“恋乳”意象?

母亲上官鲁氏因连生七个女儿而惨遭虐待,后和救命恩人马洛亚神父生下男女双胞胎。上官金童叨着母亲奶头长大,十几岁还不吃母奶外的

任何东西,对性的理解亦停留在婴幼儿水平。中国女性文化将有西洋血统的金童陶冶成一个男性意识沉睡不醒的废物,母亲最终醒悟是自己害了儿子,但一切努力都为时已晚。百无一能的金童最终决定回到母亲身边去,可此时身处教堂的母亲已进入弥留状态,即将离开人世。

恋母/恋乳在现代中国一直属于正面意象,中国男子汉的刚强血性大都基于恋母/恋乳的儿童心理。从心理格式塔看,恋母也是由于恋乳,由

恋乳到把一切乳房发育的女性视作自己的母亲,金童的恋母情结以乳房为媒介扩展至所有丰乳肥臀的女性,也是合乎情理的。在中国男性的灵魂中,往往都有一个上官金童在渴望母亲的安抚,在向往不负责任的“自由”和解脱。要建立精神的反思机制、真正长大成拥有独立自由意志的“人”,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43bc50367ec102de2bd899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