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育随笔:课改中的传承与革新》,欢迎阅读!
教育随笔:课改中的传承与革新
教育随笔:课改中的传承与革新
课改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自从有了课堂教学,就有了课改。随着时光的变迁,课改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课改也就有了传承与革新。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课改时,既要吸收新观点,运用新方法,也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中一些优秀的做法。本文仅以小学语文为例,就板书设计、课文插图和课后习题运用谈一些自己的想法,不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无可替代的板书设计
板书作为一种面向全体、经济实用的教学媒体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但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板书的作用逐渐被人们忽视。教室里,黑板被白板遮住了一大片,只剩下左右两边狭窄的空间,除了写学生出勤、班内大事外,余下的地方少之又少。课堂上,设计精美、变化多端的课件代替了板书。但是,下课后,有多少留在学生脑海中呢?“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优秀的板书不仅能完整地、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思维与记忆,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虽然课件有板书所无法具有的种种优点,但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是缺不了板书这支“点睛”之笔的。
比如,一教师的执教苏教版语文二年级《小鹰学飞》时,设计了以下板书:
小鹰学飞
(学无止境)
白云 虚心
大山 得意
大树 高兴
这个阶梯状的板书不仅显示了小鹰越飞越高的过程(大树—大山—白云),而且也显示了小鹰态度的变化(高兴—得意—虚心),在鹰妈妈的教育和引导下,小鹰终于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非常的有创意。
二、不可忽略的文中插图
虽说教材内容不能等同于教学内容,教材内容也不必处处“物尽其用”,但教材毕竟是教学的载体,是教学内容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是众多专家和学者精心设计和选择的结果,凝聚了他们的智慧和心血。像苏教版的课本,设计精美,图文并茂。特别是在低段语文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认真研读文本外,还应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文中插图,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实现课标提出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目标,一定大有益处。
还是举二年级的例子,在《大禹治水》一文中,共有四幅插图,第一幅图是洪水泛滥的场景,第二幅图是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画面,第三幅图显示的是大禹带领人们劈山疏通河道场面,第四幅图演绎的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这四幅图画如果连起来,不就是一部“微型连环画”吗?连环画的内容不就是课文内容吗?它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背诵课文,还可以让学生看着插图学习复述课文内容,不也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了吗?这么重要的课程资源,怎么能忽略呢?
三、独具匠心的课后习题
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是教材编写者针对本篇课文自身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设置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也直指重、难点,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分析把握、合理利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比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课后安排了四道习题,我们以前三题为例:
第一题:用钢笔描红、临写。要求在田字格中描红本课的9个生字,并在作业本上临写。体现了课标中“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的要求,虽然是五年级了,但课后还是设计了写字的内容,体现了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性。
第二题:联系上下文,说说带点词的意思。此题的设计旨在教给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比如第一小题(“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是对“摇篮”的理解,“摇篮”本指婴儿睡觉用的睡具,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世界上许多音乐家长期生活、成长在维也纳,欧洲古典音乐最早发源于维也纳,诞生在维也纳。“摇篮”一词,显示了维也纳在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
第三题:下面句子中带点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你还能从课文中指出类似的词语吗?(“为了纪念乐坛大师,维也纳的许多街道、公园、礼堂、剧院、会议大厅等,也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
此题直接指向“语文学什么”这个核心问题上。语文到底学什么?学习如何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习谴词造句的精妙妥贴。这里的“许多”和“多”用得就非常准确到位。“许多”不是“所有”,也不是“一些”。“多”不是“都”,也不是“一些”。用“许多”和“多”表达了维也纳对乐坛大师的敬仰和怀念,也表现了“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这个中心。
总之,传承和革新是课改的“两翼”,二者不可偏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把它们科学地协调起来,课改才能健康发展,并最终取得成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3e91b6d284ac850ad0242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