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清明节食俗有哪些传统的寓意》,欢迎阅读!
在老青岛清明节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习俗随着岁月交替和社会变迁,有些已被遗忘 ,连记忆都不复存在,有些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旧历以清明节的前一天为寒食节,即冬至后的第 105天。又称“冷食节”或“禁烟节”。这一天不动烟火,食品以冷食为主,或者在前一天煮好鸡蛋作为当天的早餐。“寒食不举火”的说法至今在青岛的一些农村依然很流行:莱西有“寒食吃了热
火食,雹子下一地”的农谚。现在这里的人们在寒食节这一天仍然有吃冷食的习惯。 清明节,青岛许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饼,寓意聪明伶俐,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此外,旧时青岛地区有的人家还要捏面花,称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鸡和鸡蛋。寓意小燕子来了,真正的春天到来了。清明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鸡蛋和白面小鸡,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学生要带鸡蛋给老师以表敬仰。另外,清明节时将印有蝎子图案的纸贴在家里,家中不招蝎子、蜈蚣,特别在农村,很是盛行。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民间谚语,清末,青岛的农村一带开始合理安排农时,清明节这天,好多农家给牲口吃高粱米饭,俗语:“打一千,骂一万,不忘清明节一顿高粱米饭。”吃高粱米粥、麦子粥、玉米粥,表示日子步步高,这一天用粥让牛、驴等饱餐一顿,以犒赏它们一年的辛劳。 清明节习俗要踏青、荡秋千的原因:
旧时青岛的百姓除了信奉灶王爷、财神爷外,最信奉的`就是城隍爷。据一些老人回忆,在旧时的胶县和即墨一带还有清明节“城隍爷”出巡活动,当时的人们用大轿抬着编制的“城隍爷”在街上巡走,各表演队紧随其后,分别在后面扭秧歌、踩高跷等,一边走一边演,看热闹的人很多。
清明节民俗文化最大的特点是悲哀与快乐同在,敬畏与欢笑共存。先是祭奠已故亲人,心情沉重。后又沿街出巡,既有生死离别的悲伤泪,又有祈福平安的笑声,对生的渴求 ,对死的恐惧,是人之常情。清明节从悲到乐的节日过程,是旧时人们在追思先人、感恩父母、增进亲情的同时,启迪人们更达观地对待生死,舒缓面对生死的紧张心理。
清明期间,春回大地,桃红柳绿 ,人们三五成群到野外去荡秋千和踏青,“清明踏了青,不生脚痛病”,秋千甩得高日子过得好,特别是妇女和孩子们,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说法。清明节是节气和节日合二为一,包含了祭祖扫墓、保风调雨顺、踏青游玩等人文内容,呈现出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人们通过清明节祭祀祖先,来怀念祖先对后人的生养之恩,对后人的教育之情,为后人留下的众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还有更多丰富有趣的活动。这让人们想到生活原本就应该是这样的,在平淡中细水长流、知足长乐,先辈的生活应该也是这样的,也许清贫却不贫穷、也许平淡却很富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318f8dac2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