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民族地区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的形成因素》,欢迎阅读!
民族地区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的形成因素
作为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的独特性、民族地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民族地区寄宿制办学,不同因素在学校中相互影响和碰撞导致了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密集式爆发。本论文从民族文化层面、心理健康层面、家庭教育层面、学校教育层面分析了校园暴力的成因。
标签: 民族地区;校园欺凌;校园暴力;形成因素
一、民族文化层面
民族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规、习俗、习惯等等,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差异万别。而民族文化差异和民族矛盾息息相关,民族文化背景和差异导致了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产生。如对民族风俗习惯的不尊重便会引起隔阂、冲突,宗教信仰的排他性也会引起或加剧民族间的矛盾。而且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都包含了汉族等多种民族成分,民族文化之间交流较少;任课教师也都是汉族为主体的教师,大部分的特岗教师既没有在民族地区生活的经历,也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和语言缺乏认识;学校无论从教学语言、教学素材、内容等方面都采用汉族为主流的文化等等,众多因素导致少数民族学生无可避免面对存在文化差异带来的适应与冲突等问题。若有学生对不同文化理解存在偏见、对立和歧视便会产生极度敏感、过度防卫的态度,内心冲突不断压抑,一旦爆发便会表现出强烈的攻击行为,进而导致冲突的产生。鉴于民族地区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学校应加强对不同文化差异的沟通与理解教育,如编写民族读本、开设校本教材或课程等等,避免学生出现对不同文化形成的歧视和偏见现象。
二、心理健康层面
民族地区学生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导致学生的焦虑、压力无从宣泄,或者单亲家庭、家暴、家族间纠纷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再加之青少年正处于叛逆期,自我控制能力、人际协调能力缺乏,易产生暴力行为。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纠正学生的消极心理,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现实及自身,有助于缓解人际冲突,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提升道德水平,净化社会风气。但是民族地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缺乏。一方面,应试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重视;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的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基本没有,师资力量尚未得到解决,又何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导致了学生面对冲突时难以引导和控制自我行为,进而导致校园冲突、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产生。因此,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亟待解决,积极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建立心理健康救助体系,结合民族学校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心理辅导。
三、家庭教育层面
家庭教育对健全学生人格至关重要。家庭教育诱发的校园暴力时有发生,如
缺乏对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缺乏与孩子的交流沟通等等都有可能产生心理或行为问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由于长期住脱离家庭生活、脱离父母关爱,遇到心理困境時也无法与家长进行沟通。而且少数民族地区家中子女较多,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的教育意识弱,教育方式存在些许问题,导致孩子适应社会困难。单亲家庭、家暴行为或者严厉的教育等等都有可能导致学生性格出现偏激,“问题家庭”的孩子容易发展成为校园暴力的“强势”一方,或者被侵害的“弱势”一方。家长在面对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时的不同心态和表现形式也影响孩子的发展,若面对孩子欺负他人的行为,却不严加管束中听之任之或者袒护孩子的行为,孩子认识不到进行校园欺凌的危害和后果,可能会发展成日后的违法行为。若对孩子被欺凌采取不关心的态度,不积极追究欺凌人的责任,不关心孩子受到的身体和心理的伤害,没有正确解决孩子被欺凌的问题,则会加剧对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双重伤害。因此,家长不应对孩子的欺凌和暴力行为存在宽容态度,应加强道德和心理方面的教育,给予孩子必需的关心和关爱,及时遏制孩子的问题行为,及时疏导孩子的消极心理,传授孩子应对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方法。学校、家长、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防控体系,才能有效解决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才能促进地区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学校教育层面
学校制度的缺失、法制教育的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都是导致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发生的重要诱因。应通过校园活动、校本教材等加强学生和教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文化之间的尊重与包容,促进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与汉民族历史文化的融合;应把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事件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多种载体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将学生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课程规划,在教学中增加反欺凌、反暴力、反恐怖,防范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等内容;成立预防校园暴力与校园暴力治理委员会,发挥社会与家长的辅助策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和法制教育的普及,尝试借助互联网构建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促使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现象减少。
综上,少数民族地区受欺凌情况严重,欺凌他人的学生有被欺凌的现象,冲突造成的因素也存在多样性,民族地区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防治需要社会各层主体的努力,尤其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配合,有效防治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赵红霞,孙昭.多民族地区校园欺负行为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4(02):94-100.
[2] 刘雯雯. 维、汉中学生内疚、自尊对欺负行为的影响及干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2ce97f6ae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