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预学案(含答案)》,欢迎阅读!
《谏太宗十思疏》预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领会“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在教师的指点帮助下自己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理解并领会作者“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的写作手法。 三、知识链接:
1、文学常识——疏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2、作者与作品
魏征,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魏征死后,唐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四、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塞(sè)源 殷(yīn)忧:(深切的忧虑) 懈怠(dài ) 壅(yōng)蔽:(被堵塞、蒙蔽) 谗(chán)邪 黜(chù )恶:(斥退奸恶的人) 谬(miù)赏:(错误的奖赏)
2、积累下列成语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鲜克有终、 垂拱而治
纵情傲物、 载舟覆舟、 长治久安、 竭诚待下
1
3、研习第一段,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 中心论点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徳义
作者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正面设喻,借此引出全文的中心观点。
4、研习第二段,思考(1)作者认为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2)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 答:(1)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用古人的论述以水和舟的关系比民和君 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5、魏征 “十思”的意义是什么? 答:(1)十思的内容为:一是“知足”“知止”——生活方面:戒贪心奢侈(俭);二是“谦冲自牧”,“江海下百川”——待人方面:戒骄傲自满(谦);三是“三驱为度”“慎始敬终”——处事方面:戒好逸无度(慎);四是“虚心纳下”“正身黜恶”——用人方面:戒受蒙蔽利用(正);五“无因喜谬赏”“无以怒滥刑”——执法方面: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明)。
(2)居安思危、正己安人,积其德义,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的。
(3)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可以达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
6、《谏太宗十思疏》课文思路梳理: 这篇谏文主旨明确,论证思路缜密,环环相扣。文章论说的中心是:“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文章先从“ 积其德义 ”“ 居安思危 ”“ 戒奢以俭 ”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说起;接着从它的反面“ 纵情傲物 ”会导致丧失民心、危及社稷来间接阐述论点;道理既明,然后据此提出“ 十思 ” ,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进一步具体化,用以说明“积其德义”的落实方法和实践办法;同时指明长期保住人心归向,便会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7、【选做题】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其
劝谏的特点吗? 略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1b68fad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