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衣

2022-12-08 00:39: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面衣》,欢迎阅读!
面衣


面衣

面衣是古代妇女蒙覆脸面的布帛之巾。以帛巾蔽面的习俗,早在周代已经出现。其制以罗縠为之,裁为方形,使用时蒙覆于首,以带系之。

汉代妇女承袭周代遗俗,外出时也用面衣蒙面。贵族妇女用的面衣装饰华丽,而民间妇女所用的面衣,布幅都比较宽大,因有大巾、巨巾之谓,或称之为蔽膝,以其布幅宽大、如同妇女的围裙而得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面衣不惟妇女所用,男子也可用之,多用于出行。这个时期的面衣通常以较薄的罗縠縠为之,使用时将整个头面蒙住。为了不使外人看清脸面,罗縠大多采用黑色。

幂蓠也是一种面衣,这种面衣除了可以遮住脸面外,还可以障蔽身体。最初为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所用,因北地风沙较大,蒙上这种面衣,可蔽风沙所侵。这对骑马者来说,更为适宜。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幂蓠之制传入中原,也为汉族妇女采用,到了隋末唐初,骑马出行身披幂蓠已成时尚

幂蓠本意泛指一切覆盖下垂的东西。到了北朝,逐渐演变成服饰的专用名称。幂蓠传入中原之后,主要用于女子,其作用不仅在于遮挡风尘,更侧重于蔽面,被纳入礼教的轨道,成了妇女的障面之具。

幂蓠的形制虽然在文献中多次提到“全身遮蔽”,但结合实物资料来看,幂蓠只是一种较长的首服,长不过腰,近脸面处开一圆孔,露出眼鼻,其余部分则被遮蔽。唐代画作和唐墓内出土的彩俑都可以体现这种形制。

唐代永徽年间开始,妇女出行多戴帷帽,而用幂蓠者日益减少。为此,朝廷曾下敕禁止,认为其“过于轻率,深失礼容”。但此已成风俗,非律令所能禁止。

帷帽的前身是围帽,是一种在藤席编成的笠帽上装上一圈纱网的帽子。女子外出时戴此,可起到障蔽的作用。如果去掉帽檐四周的垂网,则叫席帽。

帷帽产生于隋代,隋代以前似无此制。及至初唐早期,因幂蓠的流行,帷帽之制一度偏废,到了高宗时期,又重新兴起,并逐渐取代幂蓠。

帷帽的重新兴起,与当时社会的风气有关。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发达、最繁荣的时代。经济事业的发展,促使了精神文明的进步,社会风尚也随之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女妆上,则要求简洁和轻便。与幂蓠相比,帷帽具有明显的优点,首先是功能增强,宽大的席帽可遮阳避雨;其次是戴卸方便;再之可以将脸面“浅露”在外,是唐代风气开放的反映。

帷帽的形象,在唐人《明皇幸蜀图》中有比较具体的描绘,考古工作者也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187号唐墓中发掘了一尊戴帷帽的女俑。

到了盛唐开元年间,帷帽之制也被废弃,妇女骑马出行,或戴胡帽,或露发髻,脸面部分全无遮挡。

到了宋代,由于理学的兴盛,妇女蔽面之俗又重新抬头。从宋代的画作上仍可以看到戴帷帽骑马的妇女形象,民间认为这种帽子为苏东坡所创,故以“苏公”名之,实际上却是帷帽的遗形。除了帷帽,被人们抛弃多是的面衣,又重新回到妇女中间。 宋代面衣又称盖头。这个时期的盖头有两种形制:一种以布帛缝制成风兜,其款式类似风帽,下缀帽裙,戴时套在头顶,露出脸面,帽裙则披搭于背后。除了村姑农妇,城镇妇女也有戴盖头的习俗。一些富贵之家的女子,还以织金锦制成盖头,款式也较讲究。

另一种盖头的形制比较简单,只是一块覆首之巾。通常用较薄的织物为之,使用时蒙覆于首,

1




下搭于肩背。作用于唐代的幂蓠、帷帽相同,皆用于蔽面,故被认为是帷帽的遗制。 宋代以后,蔽面之习依然在民间流行。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有“文公帕”,作者在介绍时还加了一个标题,叫“韩公帕”,说是唐代韩昌黎所创,实际与隋唐时期幂蓠无差,可能是其贬官广东时带去的风俗。

古代中国,女子出嫁在途,也用面衣蒙首。这种面衣最初被称为景,又叫景衣;景一作幜。《仪礼•士昏礼》和《隋书》等文献均有记载。宋代新娘出嫁,也用盖头蒙面。明清时期此风犹存。当时新娘所戴盖头,还有多种异称,如面巾、袱子。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14bdc80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9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