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课《长城谣》教学设计__1

2022-03-19 13:22:2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课《长城谣》教学设计__1》,欢迎阅读!
文版,长城,上册,教学设计,语文
《长城谣》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长城谣》选自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所选的五首诗歌文情并茂,蕴含着深刻而真挚的感情,寄托了发人深省的哲理。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恋;抒情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浓郁的民歌风味、优美的语言和意境、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能让学生得到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热爱诗歌和爱国爱乡的情感。

这首诗的作者是台湾作家,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体会游子的乡思、乡愁,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由于台湾和祖国大陆长达半个世纪的隔绝,乡愁这种情感具有空前广泛的代表性。作者把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具体可感的物上来表达,而且表达朴实自然。年级学生虽已初步具有感知分析诗歌意境的能力,但学生学习中仍会出现抓主题难,明意境难的现象,因此,学习本诗,重在体会情感,把握意象,品味语言。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学生合作进行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此外,对本诗的理解,要求学生以把握诗歌的基本思想为主,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解和分析。 二、学法指导

我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质疑、合作、探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归纳、补充。 教学时,采用“初读——质疑——细读——初步解疑——点拨——解疑——再读”的结构,利用①情境法(多媒体课件展示创设情境,再现诗歌中的意境)②质疑法(通过学生预习课文,产生疑问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③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领会诗歌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以朗读为纽带,以诗歌意境剖析为重心,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达到师生互动,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本节课的知识。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时完成的基础题目,抽查字词掌握情况;作者的生平、本诗的写作背景资料收集记录。

(预习的设置,能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对课文


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情境导入

导入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我利用情境法这样设计

“华夏数千年文明,很多日常可见的事物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凝聚和积淀,他们是中国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它们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同学们知道有哪些中国的象征物?”(学生会提到如长城、黄河等,点明这便是游子思乡的载体)

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多张长城图片,配以《长城谣》歌曲。

(学生对长城产生直观感受,营造思乡爱国氛围,引出台湾女诗人席慕容的《长城谣》)再由学生介绍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为体会作者情感做好铺垫。 (三)朗读质疑

这首诗语言含义深刻,情感真挚,通过反复的朗读活动能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感情,激发探究兴趣。我将充分利用朗读法初步感知诗歌借助具体形象长城、黄河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历史的关照和反思 在这个环节里,先欣赏配乐朗诵,对学生提出听读要求;再由学生自由朗读,提出朗读要求;最后学生示范朗读,师生共同欣赏,体会诗人是如何一步步展现感情的,随之理清结构,切入的问题是每节诗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采用什么方式来抒情?抒写了什么情怀?(板书内容情感) (三)赏析品味

由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人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的方法,获得审美愉悦。并理解诗中含义深刻的词语,培养学生想象联想能力。这也是本课的重难点。 具体操作方法是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疑问,教师整理关键问题写在黑板上,小组讨论,并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

在第一小节中,引导学生找出长城见证的战争、荣辱、悲欢这些民族事件。再抓“蹲踞”“无情”“冷眼看人间恩怨”这些运用拟人的重点词,体会他饱经沧桑,见证历史的发展,却不参与历史的创造。

转而说到作者为什么唱长城时“不能成声”,写长城时“不能成篇”,而一提到长城心中“便有烈火焚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0f14769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6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