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与收编:“锦鲤祈愿”的亚文化解读

2023-01-22 20:27: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抵抗与收编:“锦鲤祈愿”的亚文化解读》,欢迎阅读!
亚文化,锦鲤,收编,祈愿,抵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抵抗与收编:锦鲤祈愿的亚文化解读

作者:邱静涵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10

摘要:在新媒体环境中,锦鲤祈愿这一现象逐渐兴起,甚至成为无数青年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本文认为,锦鲤祈愿具有典型的青年亚文化特征,锦鲤是迷群构建起的象征符号,是青年人对现实的温和抵抗,但意识形态收编和商业收编抹去了它的抵抗风格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锦鲤祈愿;伯明翰学派 一、锦鲤的前世今生

中国鱼文化发轫于山顶洞人时期,原始社会对鱼图腾崇拜含有富足的渴望、生殖的崇拜,而后生产力发展、外来文化冲击也加速了鱼的俗信化进程,鱼的神秘性被逐渐淡化。总的来说,鱼被图腾化后成为了一种符号,其中包含着多重隐喻、比喻义、象征义,背后则凝结着复杂的社会心理。

虽然锦鲤自古以来就有好运的象征,但网络时代中通过转发锦鲤就有好运的起源说法不一,据称微博上有人发了转发锦鲤有好运的微博,没想到转发的人愿望达成后回来还愿,于是大家觉得灵验,开始火了起来。2013年,微博@锦鲤大王横空出世;2018年,锦鲤这一意义被延伸至人身上,女团成员杨超越、支付宝活动中奖者信小呆

因此,本文中的锦鲤是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品,也是在当今网络文化中象征运、顺利等美好愿景的符号。这类传播者以锦鲤图像为载体,加以文字素材,使用者对其转发、评论、点赞以求祈福,形成了当前网络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本文采用梁坤的研究将之定义为锦鲤祈愿

二、锦鲤祈愿的青年亚文化特征

波普诺对文化的定义如下:从广义上来说,亚文化通常被定义为更为广泛的文化一个亚群体,这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亚文化的某种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包括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风格、抵抗、收编研究文化的三个关键词,锦鲤祈愿的主要使用群体是青年,他们通过锦鲤、书籍、甚至人像的拼接形成图像符号,且这类行为来源于青年群体聚集的网络空间,具有亚文化的明显的抵抗和收编特征,因此锦鲤祈愿具有典型的青年文化属性。 (一)流动的迷群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亚文化群体固定的聚会场所已消失,网络空间被作为迷群的文化活动实践场所。锦鲤祈愿这一迷群更为流动,他们没有固定的交流小组,只要个体有对好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需求动机,就能成为个体;他们也没有固定的媒介偏向,只要这个媒介上有锦鲤那么迷群都能在这里聚集,共享感受。这一迷群中没有等级之分,没有束缚,人人之间都是弱连接,他们可以在网络所产生的亚文化中随意游走,随时可以选择离开这个群体,也可以同时选择多个群体。

(二)温和的抵抗风格

网络空间中,锦鲤被视为一种象征符号。创作者在网络传播中对锦鲤融入新的含义进行编码,由接受者按照自身进行解码,双方在编码——解码这一互动中构建其新含义。在锦鲤祈愿这一网络行为中,锦鲤有各种功能分类:金钱锦鲤、考试锦鲤等,锦鲤有各种形象:水墨画、动漫元素、甚至有被制作成表情包的人形锦鲤。只要一张图,一段文字,就可能是锦鲤的最新代言人,网络上的锦鲤形象是对传统文化元素某种形象的复制与重构,是一拼贴建构

结合结构解释世代解释,主流文化90后评论为垮掉的一代,认为青年人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而事实上网络中的青年无力改变现状,无法逃离现实生活的重压,只能把作为精神鸦片麻痹自己,这是青年的软抵抗;新生代的青年人本已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却似乎在虚拟空间中重新回归这一文化。后现代主义盛行的今天,青年人对于传统的解构与重建反映出想要彰显异质的特点。 (三)意识形态收编商品收编

赫伯迪格将收编概括为两种方式:意识形态收编商品收编,认为青年亚文化不过是社会危机提供一种想象性的解决方案,它必将失败。

支配性的媒体通过对锦鲤祈愿这一社会行为进行界定,并给它贴上新型迷信不劳而获的标签,在媒体的话语中这一行为会对整个社会带来更深的威胁。这是刻板化的成见,是被妖魔化的青年亚文化,是被抹去抵抗色彩的青年亚文化。有趣的是,锦鲤道德恐慌是被媒体引发,但是锦鲤这一青年亚文化却是依附媒体形成的。

商品收编即把亚文化符号服饰,音乐等转化成大量生产的物品即转换为商品的形式。商业造星团队或支付宝选择了锦鲤,是因为追星群体、网络消费群体与锦鲤祈愿群体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青年亚文化的抵抗风格逐渐转为消费风格 三、结语

鲤鱼跃龙门的美好愿景到转发这条锦鲤,你就能……”的全民网络狂欢,折射出中国青年群体面对现实的无力与迷茫。这一青年亚文化风格已弱化,只要共同消费锦鲤符号,则可以被群体认同;锦鲤祈愿独特的抵抗风格在今天被大大削弱,并掺杂着大量杂质;意识形态收编与商业收编使得青年亚文化逐渐空洞,甚至到最后可能沦为贴着标签的消费文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00fd82db6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a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