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对联题精练新编答案》,欢迎阅读!
初中对联题精练新编答案
初中春联题精练新编答案
春联有关知识
春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从构造上讲,有以下几点:
① 下联字数要相等,不可以出现重复的字; ② 下联词组要对应,词性要同样,句法要一致; ③ 下联的境界要相随; ④上下联平仄要相对。
1.《陋室铭》中有一个含有 “帘 ”字的对仗句,请写出:
,
,
”,与之构成对仗的上联应
。苏州网狮园的看松读画轩也有一副春联,
下联含有 “帘 ”字,为 “一帘晴雪卷梅花 是( )。
A .满园春色堪入画 C.千朵红莲三尺水
1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B。满地绿阴飞燕子 D。三代先哲松柏寒
B。
2.柳宗元借小石潭的风景表达了被贬以后的愁闷抑郁之情。 像这种借景抒怀表达心志的文
言名篇有好多。请联系《醉翁亭记》 、《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 “小石潭凄寒幽静 ”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小石潭凄寒幽静,
下句:
2 。例( 1)琅琊山蔚然深秀 例( 2)岳阳楼壮美雄奇 例( 3)桃花源和平安静
3.江西南昌滕王阁有一副春联,其下联的句序、构造已被打乱,请依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合的调整。
上联: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 :阁中帝子,问江上才人,古今才一瞬,当年风景怎样比。 下联调整为: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怎样。 4.请在空白处填上人名或地址
岳阳楼上
作文寄情, 里欧阳修与民同乐。
范仲淹
醉翁亭
5. 填写缺字联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 。
千锤百炼
6. 上物理课时, 老师为了生动形象地解说热学知识, 写下一幅风趣的春联, 它的上联是 “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 ,下联是“盘内冰水,冰化水水温高升。 ”这幅春联反应的一个规
律是(
)。
A. 液体凝结、晶体融化过程,温度不变。 B. 液体凝结过程,温度不变。 D. 固体融化过程,温度不变。
C. 气体液化、液体凝结过程,温度不变。
A
7. 给以下春联归类,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东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象新( )②死者长已矣,死而能伸民志伸国权,死犹不死!
初中对联题精练新编答案
生而为什么乎?生而成为奴隶为牛马,生亦徒生! ( ③远求国外收藏本,快读人间未见书( ④天长地久齐心永结,地阔天高比翼齐飞( A
.春联
B .婚联
C
.挽联
D
)
)
.行业联
)
①A ②C ③D ④B
8..改正下联:
上联是:吴敬梓冷眼观世, 《儒林外史》讽丑陋 下联是:深情怀旧周树人, 《朝花夕拾》忆往昔。
9. 春联寻亲:这种试题由出题者把几副春联打散而后进行选择组合 1、人梯巧搭登攀路 2、学海无涯勤可渡 3、山高自有人行路 4、风吹杨柳千门绿 5、点点轻舟腾巨浪
A 、水深不乏破浪舟
B、阵阵渔歌卷春风 C、雨滋桃杏万户红 D、书山有径志能攀
E、心血勤浇栋梁材
1—E、2— D、 3—A、4—C、5--B
10. 、填成语:依据上联的提示写出一个成语使之构成一幅完好的春联。 1、世本无先觉之验 2、忍一时海不扬波 3、良言动听三冬暖 4、岁月似箭催人老
人贵有( 退一步( ( (
) )
)六月寒 )躜少年
自知之明、
备选成语: 出言无状、 11. 对下联。
上联:智谋过人,孔明巧借箭
似水流年、 天南地北
下联:
“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12. “微风细柳,淡月梅花”是一副四字春联。请依据扩展后的下联,在空白中填写一字,构成一副对仗工整的五字联。
上联:轻 风
下联:淡 月隐梅花 拂
13. 下边四幅春联吟咏的分别是梨花、西瓜、 其所吟咏的事物。 (4 分)
( 1)一树红豆惹相思,柔情点点堆成痴。 ( 2)鲜香美味人人爱,苦心仁里谁能知。 ( 3)素裾轻裙淡如水,香远逸幽静幽意。 ( 4)炎炎骄阳燃天火,飨劳百姓汗如麻。
细 柳
梅子、 李子这四种事物,请在每联的后边写出
( ( ( (
) ) ) )
( 1)梅子 ( 2)李子 ( 3)梨花 ( 4)西瓜
14. 依据春联的内容, 联系所掌握的知识, 在括号中写出春联所咏颂的人物名称或作品名称。(5 分)
( 1)心悬八阵图,初对策,再出师,共仰神明传将略
目睹三分鼎,东连吴,北拒魏,常怀慎重励臣躬
( 2)狂饮读离骚,松开今古才子胆
狂歌吊湘水,照见江潭渔父心()
(
)
初中对联题精练新编答案
( 3)刚正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奋,著成信史照尘寰
( 4)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神仙
(
) )
(
( 5)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旧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章有后主遗风。
( )
( 1 )诸葛亮或《出师表》 ( 2)屈原或《离骚》 ( 3)司马迁或《史记》
( 4 )李白或《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 5 )李清照或《漱玉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f45957101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