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文详解

2022-04-21 03:10: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文详解》,欢迎阅读!
驿路,课文,梨花,下册,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文详解







一、文题解读

“驿(yì)路”,又叫“驿道”,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梨花”既指小茅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又指照料小茅屋的梨花姑娘,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二、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其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芦笙吹响的时候》《今夜月色好》、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报告文学《覆盖再覆盖》等。







一、字音词义

竹篾miè:劈成薄片的竹条。 延伸:延长,伸展。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悠闲:闲适自得。

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 红润:红而滋润,多指皮肤。 漫步:没有目的悠闲地走。 晶莹:光亮而透明。

修葺qì:修理(建筑)

二、主题概述

小说通过描述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三、文章结构

1


第一部分(第18段):写“我”和老余在陡峭的山中的梨树林边见到一座小茅屋。 第二部分(第912段)写小茅屋的情形及“我”和老余身体的疲劳、饥饿消除之后,怀着感激的心情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三部分(第1327段)写“我们”遇到瑶族老人,解开误会,引出哈尼小姑娘梨花。 第四部分(第2836段):写“我们”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第37段):引用诗句,点明文题。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四、思考探究

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焦急的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做铺垫。



2.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准备了哪些必需品?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具有怎样的品质? 床、水、干柴、米、盐等。从中可以看出主人热情周到、乐于助人的品质。

3.12段两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两人的对话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情的深厚,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可能”表现老余语气的不肯定,又深化了前文设置的悬念。



4.24段中的语言描写属于什么记叙顺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插叙。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我们”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



5.写“我”的梦境有什么作用? 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表现出了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我”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



6.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 是以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来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管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7.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属于什么写人方法,这种方法具有什么样的效果?

对于解放军和梨花姑娘,作者运用了间接描写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故事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一个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2








第一题

“我”和老余:投宿,给屋顶加草,挖排水沟。

瑶族老人:专门给小茅屋送粮食并与“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 一群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 解放军战士:盖小茅屋。 梨花:照料小茅屋。

小茅屋的照料者和建造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第二题

文章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设置了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两次误会:当“我”和老余见到瑶族老人时,误认为他是小茅屋的主人,这是第一次误会;后来见到一群哈尼小姑娘时,误认为她们是小茅屋的主人,这是第二次误会。三个悬念:“我”和老余一看见小茅屋出现在梨树林边时,心想: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是第一个悬念。“我”和老余碰见前来送粮的瑶族老人,老人也不是小茅屋的主人,使“我们”产生“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的疑问,这是第二个悬念。当哈尼小姑娘告诉“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建造的时候,“我们”不禁会想:解放军为什么要建造这房子呢?这是第三个悬念。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的设置,使文章收到了回环往复、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第三题

第一问: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实写梨花,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②“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虚写梨花,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③“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了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第二问:“驿路梨花”这个标题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这是以物喻人,使自然界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在内容上点出了雷锋精神像梨花一样处处开放,从而深化了主题。



第四题 略。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bb1ec3a47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86.html

相关推荐